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
①近几年,全国文学界两场较大的学术对话之一就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全国的各种刊物发表了70余篇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学术争鸣,怎样的作品才算经典?人们各执一词,难辨是非。
② 只有回到“人类为什么需要经典”这样一个问题的原点上,才能洞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肯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有谁不渴望了解更多的甚至全部文学现象呢?可这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了解更多,而是做不到,是不可能。于是文学史家在他们所写的文学史中,只选择他们已知的文学现象中极少一部分加以阐释,譬如,据说中国唐代创作的诗歌大概有10万首之多,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在唐代文学的章节中大体上只会涉及几十位名人,不同程度地讨论几百首诗歌;中国人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所展开讨论的作家一般也都限制在两位数以内,集中解读的作品多则在百部左右,
把提到的作品算在内一般也就在六七百部上下。在这些中外文学史中集中阐释的作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就会称为经典作家,集中阐释的作品我们也会称为经典作品。
③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只选择了一部分来接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全面把握认知对象的愿望,而是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较少的认知投入;二是要了解更多。前者是量力而行,后者是靠近认知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两个目的呢?其基本思路就是企望以“较少”代表“许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提供的所谓经典不论恰当不恰当,其核心标准就是这些作家作品的“代表性”,意在通过这些“代表”来实现
的目的。
④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历史上经典的选择和确认首先发生在人类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反复出现的事实同样证明着经典与人们的认知需要的紧密关联。人们在生活的经历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问和困惑,这些疑问和困惑并非都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价值认同、身份确证、理想的达成、生命的安顿等方面。虽然有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诸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科学等,但文学能够以其形象的世界和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⑤文学经典进行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还能激励人们把这一切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在外气质。《诗经》中温柔敦厚的君子、《荷马史诗》中传唱千年的英雄,承载着无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常常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总是能找到更加富有张力的答案。对于迷惘者而言,尤其需要这样的向导。
⑥由于文学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读者有条件、也有可能对作品所提供的生活情景进行二度想象和创造。无论是对经典意义上的追寻,还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都是读者独立沉思的结果没这种艺术沉思使人经历了一次从形象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和把握世界、超越和驾驭现实的过程,仿佛自己成为对象的主宰,成为审美体验中“原创者”,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H・帕克曾经说:“我们无力干涉大部分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并在想象中改变它,那时我们就可以像看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来看待它。”如果我们局限于个人的利害关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如果以艺术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或有意味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⑦学经典应该是一种视域的代表,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每一次攀谈都是一次熟悉而又陌生的谋面,读者所期待的是在与另一视域的交往中得到两样东西:一是对自我视域的认同和确证,从而获得来自另一视域的支撑;二是寻找新的东西,以拓展和深化自我的原有认知,用耀斯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探险”,这是阅读经典的最为重要的可能性,也是读者获得需要而不曾掌握过的力量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样一种读者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4. 第②段空格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
A. 即便
B. 虽然 C除非 D.尽管
5. 第③段空行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
A. 管中窥豹
B. 见微知著 C. 窥一斑而见全豹 D. 一叶落知天下秋
6. 第⑤段画线词语“打捞”在文中指的是
。
7. 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运用设问,以“是什么”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引出下文的“为什么”。
B. 第②段比较了唐诗总数和文学史选录数量,突出人们对文学经典有所偏好。
C. 第⑤段举了两例,中西古代文学经典中的君子、英雄都是人们理想的样本。
D. 第⑦段借助引用,暗示阅读经典和“探险”一样需要克服陌生带来的障碍。
8. 纵观全文,概述人类需要经典的理由。
9. 作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另举一例说明理由。
【答案】
4. A 5. C
6. 发觉经典潜藏的价值意义
7. C
8. 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能激励人们将其中理想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有利于读者在独立的艺术沉思中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使读者了解另一视域,拓展和生化自我的原有认知,或者获得对自我视域的认同和确证。
9. 阅读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钢铁”直接代表着主人公保尔,把保尔比作钢铁,是因为他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对孱弱,毫不退缩,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有着宏伟的人生目标,打不败、搬不倒。保尔顽强如钢铁般的意志并不是一夕形成的,他随着时事更迭,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成长为坚强的革命者,历经曲折。保尔的人生经历便是炼就钢铁的过程。少年保尔,叛逆调皮,反抗意识强烈。后来,受朱赫来等人影响,参与革命。经受了敌人的拷打、恋爱的失败、病痛的折磨、精神的痛苦,但最终还是写下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样的豪言壮语。而保尔的这种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对孱弱,毫不退缩,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有着宏伟的人生目标,打不败、搬不倒的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人生道路之上必须的品质精神品质。读了这本书,青少年会以主人公保尔为榜样,学习保尔这种勇于面对苦难的精神,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比如《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平读了此书,再也无法抵挡书籍对他的诱惑,通过读书他开始明白原来在他的原西县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精彩更为浩渺繁华和神奇的世界,原来他的生活是那么的卑微即便是他羡慕的人和地方和那个世界相比,也是很渺小和贫困。“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每个人在青年时都应该多读书,了解世界,扬起走向远方开辟新生活的梦想的帆。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
A即便,用来加强语气,指即使;纵使。
B虽然,用在上半句
,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
,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
,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C除非,
1.表示唯一的条件,常跟才、否则、不然等合用,相当于只有。
2.在除外的任何情况下
,除情况之外。
3.表示不计算在内
;除了。
D尽管,
1.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相当于只管。
2.〈方〉老是
;总是。
3.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比较这几个词语,以及第二段开头的句子,应该填一个能起到强调作用的词语,所以选
A。
5. 试题分析:
A管中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B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C窥一斑而知全豹
:比喻可以从观察的部分推测到全貌,辨析:是后人根据“管中窥豹”延伸而出的相反的意思。
D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有时也比喻一片树叶的凋落,却认为是整个秋天的来临 。表示虚假之意。根据第三段中的
“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只选择了一部分来接触、其基本思路就是企望以“较少”代表“许多”、意在通过这些“代表”来实现
”几个句子,可以判定横线处要表达的是通过一部分的经典代表来展现整个文学作品的世界,所以只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符合意思,所以选
C。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打捞”本来是指将沉在水面以下的物品弄出水面的过程,从液体里面取东西。结合文本谈论的内容“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知“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中“打捞”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7. 试题分析:
A第一段中没有运用设问的手法,“怎样的作品才算经典?”是一般疑问句。
B第二段中并不是比较了唐诗总数和文学史选录数量,而是例举了这两个事例,来论证“于是文学史家在他们所写的文学史中,只选择他们已知的文学现象中极少一部分加以阐释”。
D借用耀斯的话“把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探险”,是为了论证阅读经典的最为重要的可能性,也是读者获得需要而不曾掌握过的力量的重要途径。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原文有几处明显的表述。如:(
1)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2)文学经典进行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还能激励人们把这一切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在外气质。(
3)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
4)学经典应该是一种视域的代表,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每一次攀谈都是一次熟悉而又陌生的谋面,读者所期待的是在与另一视域的交往中得到两样东西:一是对自我视域的认同和确证,从而获得来自另一视域的支撑;二是寻找新的东西,以拓展和深化自我的原有认知。然后可摘取关键字词句进行重新组织即可。
9.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要求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之上,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在文本的第四段,文本是这样阐述理由的“但文学能够以其形象的世界和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重点强调了“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然后要例举一例文学经典,重点阐述读者为什么喜欢读这本经典,它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