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猫城记(节选)
①
老舍
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他们使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来他们,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是人人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母将士,大妈是个漂亮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大蝎立刻便令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兵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诱语。
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一高兴,也许把大蝎捆起来,而把迷林抢了。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他们因此不敢“高兴”。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
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
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我正在这么想,我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大蝎个厉害。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我这一跳,在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我捉住了他,他莫名其妙了,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
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
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
⑦“为吃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人上前。我心中冷了。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这使我为难了:我若放了大蝎,我必定会被他轻视;我若杀了他,以后我用他的地方正多着呢。无论他怎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还是愿意认罚?”
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大家又不动了。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的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我叫他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土了,却由嗓子里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对于死去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
②。大蝎也答应了。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
(节选自《猫城记》,有删改)
【注】①《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会从英国回国不久。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国共对峙,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夏夏可危。情节概要:因飞机失事,中国人“我”坠落到了火星上的猫国,被一群猫人抓走。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能使人上瘾又毒害精神的迷叶。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本文节选自第十三章。 ②国魂:猫国的货币。
8.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以第②段为例,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取得幽默讽刺效果的。(4分)
9.赏析“一名猫兵被打死”这一突发事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 分析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的意图。(3分)
11.《猫城记》与《阿Q正传》主题接近,而各具艺术独创性,请结合文本内容辨析。(4分)
答案:
(二)(15分)
8.(4分)答案示例:作者在无法直接、正面言说的情况下,运用反语来表达态度,增强语言的讽刺性,所谓“家将”却随时可能抢了大蝎的迷林,颠覆了读者对“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既定认知(2分);选用“高兴”一词美化叛变,褒词贬用,产生反差,生成幽默;(1分)两次重复使用“忠诚可靠”,在词语反复中取得反讽效果。(1分)
9.(4分)答案示例: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促成了情节的发展或转折。(1分)“我”原本看到猫兵的能干,以为猫人、猫国还有救,但猫兵被打死一事却打破了“我”的幻想(1分),“我”有意跳下高架子为那个猫兵报仇,反而又害不少猫兵因害怕而跌伤;“我”以为自己是替他们出头,必能得到其响应,谁知又得到心灰意冷的结果。(1分)这不能不说是“我”的悲哀,更是猫人和猫国的悲哀。正是这一情节,更彰显了小说对现实批评的意旨,使小说揭露病症、疗救社会的主题更加深刻。(1分)
10.(3分)答案示例:“我”作为猫国的外来者,天然地与猫人保持着心理和文化的距离,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能够更好地对猫人的劣根性进行冷静审视;(2分)同时,我又不是一个彻底的旁观者,我逐渐深入猫国社会后,产生了拯救猫人的想法,作者借“我”之口抒发自身对当时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第一人称增强小说艺术真实感和批判的力度。(2分)
11.(4分)答案示例:《猫城记》与《阿Q正传》主题接近,都揭示国民劣根性和民族衰败根源,但创作手法却不同。(1分)《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思想。(2分)《猫城记》则借助科幻外壳,寓言形式,用荒诞手法,描绘了猫人这一群像,创造了“猫国”这一典型社会,预言了如果不改造国民性,将面临的灭国后果。虽然没有聚焦于某一角色的深入刻画,但猫国上上下下可谓人人都是阿Q。(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