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家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家书  方敬

近郊的村庄都驻满了军队。

我们学校也来了两排人,是一个摩托连。他们暂时在这里静候命令。

四年了,他们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从战争到战争,穿的是破烂布军衣,吃的是粗粝的饭,睡的是枯草,一月剩下来的薪饷有时还不够买一双草鞋,但他们仍艰苦地干着。

午后休息时,篱笆旁有三个兵正起劲地争论着。

“四川不好,天干没有收成,米贵得要命,你看湖南的米多便宜。”一个颇有一些抑彼扬此的意味。

“四川不好?哪个说没有收成?这两年丰收,你不晓得,是奸商囤积,想发国难财,米才贵的。”另一个不服气地反驳着。

“四川有些山高水低的好地方呢。”第三个说的倒是句老实话。

我站在后面失声笑了。三个回头看见我在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们开始谈着。那个说四川不好的,个小精悍,说话急促,是地道的湖南人。当我问这个部队哪省人最多时,他便骄傲地说:“当然是湖南人!”那个年轻的四川人说:“我看哪个队伍也少不了四川人。”

那个默默不语的却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老一点,结实本分,没有军人的气息。他盘坐在草地上,卷着烟叶,善良地笑着。于是我故意引他开腔:“你打过仗没有?”

他摇摇头,脸红了,好像做了亏心事似的。也许他在想一个军人怎能没打过仗呢。

年轻的四川人说他从前在乡下种庄稼,也是四川人。

他吸着烟,偏着头听,不多言不多语。

我说我也是四川人。

“你?”老点的兵似乎不大相信:“这连还有一个四川人,没有在,一共三个四川人。”

他纯粹的土话流露着家乡味,一份乡情便从口音传到了心里。我们是同乡,但并没细说哪县哪乡,笼统说个四川就够了。

此后偶尔碰见,彼此总笑着打个招呼。站岗时,他背着枪踱来踱去,每逢我经过,他多少带点羞怯。有一次,他同一个弟兄在桥头闲谈,远远看见我,就偷偷指着我说:“他也是个四川人!”

元旦晚上,我去打水,碰着那个老点的同乡,打了个招呼,我顺口说:

“今天过年。”

“乡下人只会过旧历年。”

“你有几个年没有在家里过了?”

“就一个。说起年,我就想起好久没给家里写信了。”

“你也常接到家里的信吗?”

“没有,从来没有接到。”他自己倒发过单挂号①,在湖南,又在广西发过一封单挂号。都没有回信,不晓得收到没,他怪惦念的。我安慰他:“收总是会收到的,有回信你也收不到,你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军队生活是流动的。”

“嗯嗯!”他觉得说得对:“家里老二也跟我一样不识字,他也会请人写,我们那有个教书的老先生,他肯帮忙,那回老二走了,他还帮我写过一封信。多好一个人!”

“你常写信回去就好了。”

“嗯,接不到信,我还是要常写信回去,不要让家里人担心,这回我想寄封航空信回去,不然到了××,那地方更远,寄信收信都不容易。”他好像在自白,突然一转:“航空的邮费多少?”

“四角一,平常航空,挂号要八角。”我回答。

嗯嗯,他点头,好像理会了,口里算着:“几天可以到?”

“快两三天,乡下就难说了。”

他点头,好像在想着什么。

一个下午,房门外忽然有人的响声,仿佛想敲门又怕敲门,我把门打开,呵,那位老实的同乡严肃地站立着,好像要向长官报告似的。他下垂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几张信纸,他是来让我替他写家信的。我请他坐,但他无论如何都要站在我的桌旁,我便说:“把你的意思说说吧。”“没有别的,”他说:“只是一封报平安的家信。”他用心用意地慢慢地细述了一遍,时断时续。

我愿做个忠实的记录,想着又问着,写着又念着:

“从前寄回的两封挂号信不知收到没有,没有接着回信,挂念得很。儿离家后,到湖南,到广西,现在又到了云南,一年来儿的身体都平安,千万请放心!”

他点头,默默地笑着。

“母亲在家里不要太劳神操心,大小事情都可让老二管。如家用不够,叫老二多拿点钱回家,也可以找姐夫帮帮忙。儿的饷很少,每月剩下的钱有时还不够买一双草鞋,不能寄钱回家,①
国难期间,能尽忠就不能尽孝。把敌人打走就好了。”

写到这儿,我的笔停住了。他又说:“还有我走了人手不够,是找哪个在做活路?今年庄稼有几成收?”

“②
就是这样,还有什么没有?”我问。

他的脸莫名其妙地红了。③
我也毫不在意地微笑着。他踌躇好一会,才吞吞吐吐说:

“还有阿毛的妈要好好孝敬婆婆,料理家务事,抚养三个孩子。”

把信写完了,我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他感谢地点着头:“要得,要得。”我问他知道邮政局不,知道怎样寄不,他摇摇头。他说托人去寄,军人不能自由上街,礼拜天也只能在附近。我当即说:“我替你寄好了。”起先他不肯,我说我时常进城,很方便。他才愿意了。

“多少钱?”

他从袋里摸出来几张角票数着。

“不,我替你寄了好了。”

我认为我应该替他寄。我不肯接钱,他一定要给。争来争去,最后他把角票放在桌上,就跑了,生怕我去追,回头说了句“哪有又劳神又出钱的道理”,人就不见了。

一天清早,我刚起床,④
他忙慌慌地跑来,急急地说:“我们队伍马上就要开了!”

我很惊诧,还没来得及说,集合号就响了,他行了个军礼转身就跑了。

我也跟着出去,站在门前,看见他们站好了队,一会儿就走了。

                                            一九四二年二月

                                                (有删改)

【注】①单挂号:邮件的一种,指没有回执的挂号邮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写军队来到村庄和学校,以及第二段的“四年了”都暗示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代写家书做了铺垫。

B.三个士兵有关四川的争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和他们闲聊起来,他们三人性格不一,但“我”喜欢那个“老一点”的。

C.小说写那个“老一点”的同乡“无论如何都要站在我的桌旁”,既写出了他对“我”的敬意,也写出了他对写信一事的认真态度。

D.书信既写了那个“老一点”的同乡在外的情况,又写了他对家里的牵挂和思念,如母亲不要太操劳、没钱咋办、家务活安排以及对妻子的嘱咐等。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国难期间”是忠孝不能两全的前提,“不能尽孝”写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大义。

B.句子②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语义上则体现了“我”代人写信时的认真和细致。

C.句子③中“我”“毫不在意”是避免让他觉得更尴尬,“微笑”则可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D.句子④中状语富有表现力,“忙慌慌地”“急急地”表现出他因部队出发而不知所措和焦急。

8、小说中写家书前铺叙的内容与写家书这一主要内容关系十分密切,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9、小说多次描写那个“老一点”的同乡的神态,这些神态表现了那个同乡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B  B项“但‘我’喜欢那个‘老一点’的”错误,文章只是说“那个默默不语的却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并不等于“‘我’喜欢”。

7D  D项“‘忙慌慌地’‘急急地’表现出他因部队出发而不知所措和焦急”错误,他是因为部队突然出发而没时间与“我”正式告别,才“忙慌慌”“急急地”。

8、①小说开篇交代军队进驻学校,特殊时期军人有特殊的感情需求,这让“我”代写家书显得可信。②三个士兵的争论引发了“我”的好奇,“我”与那个“老一点”的士兵是同乡,这让“我”代写家书成为可能。③元旦晚上“我”遇上那个“老一点”的士兵并顺口说了句“今天过年”,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这让“我”代写家书走向必然。

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9、①“我”问他有没有打过仗,他就好像做了亏心事似的脸红,显示出他作为军人的羞愧。②他找“我”代写家书时严肃端正,显示出他求人帮忙时的真诚。③当“我”问“还有什么没有”时,他脸红并踌躇,显示出他的内向和羞涩。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0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