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父亲的玳瑁 鲁彦
①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②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③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⑤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
⑥“玳瑁,这里来!”
⑦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⑧“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
⑨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
⑩“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⑪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⑫“哪,在这里了。”父亲说。
⑬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⑭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⑮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⑯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⑰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到处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⑱“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地听见了。”
⑲“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⑳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㉑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
㉒从这一天起,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我们有好几天没有看见玳瑁的影子。我代替了父亲的工作,给玳瑁在厨房里备好鱼拌的饭,敲着碗,叫着“玳瑁”。玳瑁没有回答四望梅川河,也不出来。母亲说,这几天家里人多,闹得很,它该是躲在楼上怕出来的。于是我把饭碗一直送到楼上。然而玳瑁仍没有影子。过了一天,碗里的饭照样地摆在楼上,只是饭粒干瘪了一些。
㉓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着的玳瑁。
(选自《鲁彦精品文集》,鲁彦著,团结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节)
20、本文记叙了玳瑁三次吃饭的经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21、结合语境,分析第⑭ 段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2分)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
22、本文第⑳ 段画线句写到:“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玳瑁给了父亲哪些安慰?(3分)
23、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24、本文与郑振铎的《猫》都叙述了人与猫之间的日常生活小事,但表现的文章主旨不同。请说说各表现了怎样的主旨。(3分)
答案:
20、父亲吃完饭,到厨房给玳瑁添有鱼或鱼汤拌的饭吃;玳瑁忘记了吃饭,一听到父亲的喊声,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回来吃饭;父亲去世了,“我”给玳瑁在厨房里备好鱼拌的饭,玳瑁没有吃。21、“立刻”一词表明父亲对玳瑁“惧怯”的心理察觉之快;接着用手“抚摩”其颈背,来纾解其恐惧心理,再用语言来抚慰玳瑁的心灵。这些词句生动地表达出父亲对玳瑁的疼爱之情。22、伏在父亲的膝上,陪伴父亲吃饭;父亲外出办事时,就来到父亲身边很亲昵、很依赖;晚上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玳瑁很听父亲的话,父亲一呼喊,就乖乖地回家吃饭;父亲弥留之际,跳到父亲身边,悲鸣着。23、玳瑁对“我”和母亲的态度与父亲的态度形成对比,以及玳瑁的行动在父亲去世前后形成对比,揭示了玳瑁与父亲情感之深。24、本文表现了玳瑁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及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猫》文则表现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过失的人生感悟。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