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洋(杨)掌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洋(杨)掌柜
冯骥才
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这因为他有两个古董店,开在不同地方。在租界那边他叫杨掌柜,店名叫杨记古董铺,专卖中国的老东西。在老城这边他叫洋掌柜,店名叫洋记洋货店,只卖洋人的洋东西。
洋人喜欢中国人的老东西,中国人喜欢洋人的洋东西。头一个看明白这些事的是他,头一个干这种事的也是他。于是,他拿中国的东西卖给洋人,再弄来洋人的东西卖给中国人。这事他干得相当成功,不少赚钱。关键是他还有许多诀窍。
要想把东西卖得好,首先要把店铺、车马、行头都做得像模像样。租界那边的杨记古董铺看上去无奇不有,老城这边的洋记洋货店看上去古怪离奇。杨记古董铺在戈登堂西边街对面,戈登堂东边是利顺德大饭店,来天津办事或游玩的洋人都住在利顺德大饭店里,走出饭店便能瞧见古色古香的杨记古董铺了。洋记洋货店在海河边娘娘宫前广场旁的一条横街上,到娘娘宫来上香的人很容易逛到洋货店。两边店铺的选址都好,风水宝地,人气旺足,买卖好做。
他更着意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
在租界那边,他把自己扮成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身袍子马褂,缎帽皮靴,材料上等,做工考究,关键是样子一定要古里古气,大拇指套着鹿骨扳指,叫洋人看得好奇。在老城这边,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还有,他身上总冒一股子只洋人才用的香水味儿。这一来,他就成了店铺里最招人的肉幌子。
他刚刚干这买卖时,不缺中国古董,就缺洋货。他想出了一招――以物易物。这招很得用。若是洋人喜欢上哪一样中国的老东西,不用钱买,拿件洋东西来交换即可。然后他把这些从租界那边换来的洋货,再拿回到老城这边的洋货店来卖。两边的货源都不缺,买卖都好做。尤其是,洋人不懂中国东西的价钱,中国人也不懂洋东西的价钱。中间的差价全由他随机应变,怎么合适怎么来,这种无本买卖干起来就太容易了。
没有几年,他就在粮店前街买了一块挺宽敞的空地,大约六七亩,盖一座两进的大瓦房,磨砖对缝的高墙,石雕门楼,比得上东门里的徐家大院。他还买了一辆新式轿车,去到宫前或租界全都舒舒服服坐在自家的车上。有多少钱享多大的福。在海河两岸上干古董这行的,没人不羡慕他。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吃洋饭,卖祖宗,可是你有他这种本事――一手托两家,两头赚,来回赚,华洋通吃吗?人家杨老板还下功夫学了几句洋话呢,谁行?再说,在租界里开古董铺,人家是第一家,在老城这边开洋货店,人家也是头一号。过去天津人知道嘛叫洋货店吗?都是人家杨老板开的头儿。别听人骂他,这帮人一边骂他,一边学他,也开洋货店。如今在他周边至少冒出六七家洋货店来。这条原本不知名的小街,人人都称作“小洋贸街”了。
洋货店多了,争嘴的人多了。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渐渐使他的洋记洋货店变得平平常常。同时,租界里的洋人们更喜欢跑到南门外的破烂市上淘老东西,那边的杨记古董铺也不新鲜了。
这事难了他,却难不住他。一年后,他忽然在两边店铺各花一笔钱,各使出了一招,这招别人同样想不到。
他从租界花钱请来一个法国人,叫马尔乐。人高腿长,金色卷发和胡须,尖鼻子可以扎人,八哥赛的蓝眼睛,胳膊上长了许多金毛,个头至少比普通中国人高两头。这种人若是发起疯来,会不会咬人?但是马尔乐分外和霭可亲,总是迷人地笑着,身上散出一种特殊的既不好闻也不难闻的气味。他用磕磕巴巴的中国话,耐心向买家解释每一件洋货。他还挺会开玩笑,这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
洋人才能把洋货说明白。马尔乐的出现,表明只有洋记洋货店里的洋货才是地道的洋货。别的店里的洋货都是靠不住的。于是,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
他租界这边也用了一个奇招。
他花钱把杨记古董铺后边一个空仓库买下来,打通了隔墙。这仓库铁顶木墙,高大宽阔,纵深很深。他从老城那边找了三四十个倒腾古玩的小商贩在这里摆摊。待小商贩们把中国人的老东西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地一铺开,这仓库就像一个魅力十足的古玩市场。租界里的洋人不用再跑到老城那边去找古玩市场了。它开在了洋人身边,一扭身就进去了。半年之后,这里便成了洋人们来天津必来逛一逛、十分好玩又必有收获的“黄金去处”。杨掌柜一句话切中其中的奥秘:“洋人最喜欢自己来发现。”
他目光如炬,能够看透买家的心理,买卖必然是战无不胜了。他还不时把马尔乐调到租界这边来,帮着洋人寻宝淘宝。洋人信洋人,买卖真叫他玩活了。
北京那边干古董的,都羡慕他,但那边没有杨掌柜这种人。
(选自冯骥才《世俗奇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做什么事情。掌柜的不做则已,做就做到位,做得像模像样,所以,他很在意自己的店铺车马等。
B.商场如战场,尽管干古董这行的都羡慕洋掌柜,但也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可又学他,也开洋店,点明了文章主旨:揭露了国人的劣根性。
C.“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表明马尔乐的出现的确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也写出了招数之奇。
D.“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表明杨掌柜更着意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小说开篇的介绍简单但又非同凡响,不经意间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渐渐使他的洋记洋货店变得平平常常。”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为丰富人物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C.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津腔津味,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用类似旁白的方式讲述杨掌柜的故事,同时对杨掌柜进行了外貌和语言描写,增强了表现力。
8.小说的结尾看似简单,但别具匠心,请简要说明结尾的作用。
9.小说选自冯骥才的《世俗奇人》,“杨(洋)掌柜”又是怎样一位“奇人”?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

6.B 7.D   8.塑造“杨(洋)掌柜”这一人物形象,凸显其“奇”的形象特点。    9.姓名“奇”,他有两个同音不同字的姓。
装扮“奇”,他的装扮不中不洋、洋中有中、中中有洋,让人看了不伦不类。
思路“奇”,他的经商思路奇特,总是能想到其他商人意想不到的办法。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点明了文章主旨:揭露了国人的劣根性”错,“也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可又学他,也开洋店”所表现的是一种“既羡慕,又嫉妒、恨”的常人心态,并不是“国人的劣根性”。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同时对杨掌柜进行了外貌和语言描写”错,在本文中主要是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并没有语言描写。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在结尾,作者提及北京“没有杨掌柜这种人”,其目的是与前文“天津这边却只有一个”形成对比,表明找遍天津都只有这么一个奇人,而甚至就像是北京那样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没有这种人,来凸显杨掌柜的与众不同,是一个“奇人”。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洋掌柜和杨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可见,他的“姓名‘奇’”,一个人竟然有两个音同字不同的姓。
由“一身袍子马褂,缎帽皮靴,材料上等,做工考究,关键是样子一定要古里古气,大拇指套着鹿骨扳指,叫洋人看得好奇。在老城这边,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可见,他的“装扮‘奇’”,既能“土”又能“洋”。
由“他目光如炬,能够看透买家的心理,买卖必然是战无不胜了。他还不时把马尔乐调到租界这边来,帮着洋人寻宝淘宝。洋人信洋人,买卖真叫他玩活了”可见,他的“思路‘奇’”,在经商上总能走在大家前头,想到其他商人想不到的办法。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1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