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长路与短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路与短句
沈  念
父亲没事常常坐在离家不远的梨子树下发呆。
“看到树,就是寨子了。”父亲跟外地人这般说。梨子树站的地方就是村里最高处,朝四面望去,山连山,高低错落,云雾从山谷游龙般升起,山寨就藏在万马归朝的群山之中。
他儿时趁着父亲不在家,会邀着几个小伙伴爬到树上,眺望隔着一道道山谷、没去过的地方,看上去很近的地方常常要绕很远的道才能走到。父亲否认树是祖上栽的,说也许是鸟衔来的一粒树种长成的。他就是那时迷上这一棵棵树一片片山林,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得经历多么漫长的时间、多么磅礴的风雨。读大学念的农林专业,偶尔他会萌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在石头山上栽种哪些经济树种又服水土又富百姓。这些问题困扰着他,像黑暗中闪过眼前的碎玻璃,留下一块块铁灰色的光。
他闲下来,就会去想父亲在树下发呆的神情,想父亲眼中的高山和低谷。
村与寨之间,山路相连。绿荫掩映,弯曲环绕,总有路抵达。山寨虽偏,通往外面也只有一条路,旧貌陈颜浑然不觉间起着变化。父亲带着村民修这条路,已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他掰着指头算,像是算着手心小径分岔的掌纹线。
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溃烂的路。坑坑洼洼,湿滑难行,进入雨雪季节,就像踏进地雷阵,随时小心掉进陷阱坑,出来一身脏泥衣。这条路是一个孩子的今世仇人,是他儿时的噩梦。一度他不想去学校了,父亲顺手折断根细树枝,狠狠地打了他一顿。父亲专打他的小腿,边打边说:“脚就是你的路。”    
他被抽打得疼,哇哇地哭,哭完父亲送他到学校。在校门前的三岔路口,他那时就发誓,将来要逃离闭塞的村子,要去山外的地方,都是因为这条路,甚至有很多次,他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从此别过,开始远游流浪。当他走出山寨后,发现走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都会有压抑不住的欢欣。他想,毕竟世上最烂的一条路他走过了,从此,他走的每条路,都会比过去走过的好。
寨子里的祖训是,穷也要有穷担当,不求人,凡事靠自己。那时候,很多条件好的村子早就把路修成了水泥路,但山寨家底子薄,修不起一条路。一条路是一个村子的脸面,也是人的脸面,但现实残酷,没有钱,修路就是件没办法的事。刚换的村支书是父亲,村民难以忍受这条破路的时候,就望着他们的新支书。
父亲也不是没找过乡长。那天他守在外面,瞅乡长办公室没人的一个空档,进了门,又要讲烂路的状况,但刚起了头,乡长就把眼睛瞪得圆了。他说,修路的事自己想办法,乡里是绝不可能拿钱的。
父亲本是脸薄之人,被一顿训斥,心里涩涩的不是滋味。后来有同情的乡干部说县长要来,他当时心一硬,心中顿生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他想好了,万一县长发脾气,这也都是乡长逼的,村支书不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这条路必须要对村民有个交代。
村民都没想到,父亲误打误撞地把县长请到了进村的这条烂山路上。那天,乡干部都集中在小礼堂开会。县长一行人走出礼堂,看到父亲站在空阔的院子里,独独的一个人。他此前一直在战栗的双腿,迈不开步子,心里设想过的一百种一千种开口的场景,哑口无言。但他站得笔直,一动不动,风吹动着他那条军绿色裤子下摆,上面沾了很多湿漉漉的泥巴印子。
“县长,我要修路。”父亲说完这句话,就一声不吭了。车从乡政府大院出发了。车厢内空气滞动,县长的表情凝重,父亲像做梦一般,不敢大口呼吸。
那条路,雨后泥泞,泥浆四翻,像是一群不懂耕作的人踩过的水田。后面下来的几位脸色沉郁的领导,路走了半截,有几处的山体岩石表层松动,路面烂泥翻涌,着实走得很困难。几个干部无从下脚,落在后面,龙县长刚迈了几步,鞋和裤子都沾满了淤泥,问走在前面的父亲:“你们平时一直走这条路?”   
父亲说,祖祖辈辈。
有个干部嘟囔了一声,这条路走不进去吧?
龙县长扭头说:“车开不到的地方,脚可以走,村民能走出来,我们就能走进去。”随行的几个干部噤声了,加快步子跟上去,山路上很安静,听得到鞋底踩在泥浆里的噬噬声。
龙县长说:“是该修条好点的路了,人不能让一根眉毛把眼睛遮了。”他对跟来的那群人说,不用走了,我们再走,路也不会好,再走下去,县长的脸都丢尽了。我们走一次是一次,但山寨的老百姓,是要年年走、月月走、天天走。
父亲回到村里,召开村民大会,第一句话就是:“到修路的时候了。”修路是三个月后启动的,财政困难,资金缺口大,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用钢钎砸碎山石,手锤打得叮叮响,火花四溅。大家吃在工地上,饭菜从家里带,坚持了三个月,修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
中间又经历了一些曲折,路在原来路基上拓宽,要占用一个村民家的一块地,他的大嘴老婆不答应,父亲一咬牙拿出自家那块山上的水田换。村民嘴上骂着大嘴婆的做法,说父亲犯傻,但又从内心里敬佩他。
几年前,他大学毕业,突然改变了想法,回来当上了大学生村官,又参与到山路新扩的建设中。路走过了,才知道世间一切艰难,都是可以瞠过去的。父亲换地修路的故事,被村里的老人搬出来讲给年轻人听。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
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山寨的变迁,如同一本厚厚的书,风吹开一页沉重的过去,又画出一页开阔的未来。而今山路两旁是农家乐、民宿和古朴的民居,是清越的山风和厚厚的绿荫,是幽美的峡谷和明亮的旷野。我是走在这条山间的路上,听他讲起父亲和路的故事。父亲每一天都在与这条山路做最漫长的告别。年过七旬的父亲,每天的习惯还是坐在梨子树下,看着从路上进出的人们。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早已辨识不清那些熟悉的面礼,也早忘记了自己与长路的往事。他回复那些打招呼的人,每一句话都比以前的更短。那些短句,像一粒粒小石子,从长路上叮叮当当滚落,被一道道山的褶痕收留,被沧海桑田的时光收藏。那么多从路上走过的人,帮父亲和这座古老的山寨铭记着一条山间长路的故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梨子树离家不远,是孩子远眺的地方,父亲否认树是祖上栽的,在父亲眼中谁种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山寨的标志。
B.“他闲下来,就会去想父亲在树下发呆的神情,想父亲眼中的高山和低谷”,从中可看出他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探索。
C.那条泥泞的山路是他儿时的噩梦,他因之一度不想去学校而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严厉的背后有着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
D.父亲无奈之下只好采取特殊方法,在乡政府大院站得笔直,等着越级向县长汇报,这体现了父亲性格中执拗坚定的一面。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描绘山寨的景色、梨子树的位置等,营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氛围,同时也写出了山寨的偏僻,暗示了修路之难。
B.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简短的语句,如“但现实残酷,没有钱,修路就是件没办法的事”等,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简洁有力。
C.文章在表现父亲心理时,多处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如父亲被乡长训斥后,“心里涩涩的不是滋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D.山寨里的人们吃在工地上,苦干了三个月,终于修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采用曲笔,隐含着对县长之前不作为的批评。
8.相较以“一条长长的山路”为题,“长路与短句”这个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答:  
9.这篇作品既是一位乡村干部致力于改造乡村的简史,又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史。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6.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可看出他对父亲的思念”理解错误。他闲下来“就会去想父亲在树下发呆的神情,想父亲眼中的高山和低谷”,是在想父亲的追求与向往,是在理解父亲造福山寨的梦想,是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探索;并且他此时也投身家乡建设,对父亲不需要“思念”。  
7. D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  “采用曲笔,隐含着对县长之前不作为的批评”错误。文中这几句话主要是要体现修路艰难、父亲带领大家修路不容易,并没有隐含着批评县长之前不作为的意思。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及探究标题含义的能力。
①“长路与短句”内涵更丰富。“长路”体现修路的艰难,“短句”暗含了父亲修路的故事及父亲寡言的形象,而“一条长长的山路”内涵相对较为单一,主要突出的是路的形态。②“长路与短句”具有对比性,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同时形式上也更具美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内涵的能力。
①作品描绘了一位乡村干部改造乡村的历程。父亲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带来改变,他的努力让人敬佩。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发展的艰辛与复杂性,以及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②这篇作品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父亲对儿子的爱深沉内敛,言传身教,帮助儿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村官。③改造乡村的简史,插入儿子“他”的视角,从父与子的关系中来叙述这一段历史,丰富了作品的主旨与意蕴;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史,作为作品的内在叙述线索,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4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