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在河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河上
莫泊桑
(1)去年夏天,我在巴黎租了一个濒临塞纳河的小住宅。结识了一个邻居,三四十岁,是我见过最奇特的人物。他是个划船狂,一年到头都在河边。
(2)一天晚上我们在河边散步,我请他讲几段水上生活的轶闻趣事。他顿时神采焕发,变得能说会道,几乎成了诗人。
(3)“啊!”他说,“你们这些住在街市里的人,不知道河是什么。河是神秘、深邃、未知的事物,充满幻象奇境的世界;在那里,夜晚可以看到并不存在的事物,听到从未听过的声响,会像穿过一片墓地一样莫名其妙地战栗。”
(4)陆地有边有沿,而在黑暗中,没有月亮的时候,河是无限的。海是无情的、凶恶的,但是它呐喊,它呼啸,它光明正大;而河却是静悄悄的,十分阴险。它从不隆隆作响,永远无声流淌。河水这一成不变的运动比大西洋上的惊涛骇浪更可怕。
(5)大海里隐藏着蓝色的广袤的世界,淹死的人和大鱼一起在水晶般的洞穴里翻滚;而河底只有漆黑的深渊,它们只能在淤泥里腐烂。不过当朝阳映照,河水轻拍着芦苇覆盖的河岸时,河是很美的。
(6)谈起大西洋,曾有诗人写道:
波涛啊,你们知道的悲惨故事真多!
跪着的慈母们畏惧的深深的波涛,
涨潮时你们把那些故事互相转告,
正因此,傍晚当你们向我们涌来时,
那阵阵涛声就像充满绝望的哀号。
(7)我却认为纤细的芦苇娓娓叙说的故事,要比咆哮的浪涛所讲述的更加凄惨。
(8)我给您说说十年前我的一段奇怪的遭遇吧,那事就发生在这里。
(9)一天晚上,我独自回家,累了,吃力地划着船。划到一个生满芦苇的滩角附近停下来,想歇一会儿。天气好极了,明月高照,河水粼粼。在这个地方抽一斗烟想必很惬意。于是,我拎起
铁锚抛到河里。
(10)船顺流往下漂,直到锚链放完才停住。我在一张羊皮垫子上舒坦地坐下来。没有一点儿声响,只偶尔听到河水拍岸发出的汩汩声。周围异乎寻常的死寂让我感到心慌。突然,在我右边,一只青蛙呱呱叫起来。我打了个哆嗦,它静下来,又听不到任何声响了。我决定抽口烟分一分心。可我却抽不下去,刚抽第二口就恶心。我在船底板上躺下,仰望天空。过了一会儿,倒也平静无事。可不久,船身轻轻晃动起来,左右偏转,轮番碰撞着河岸。接着,仿佛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船缓缓向河底拽,又将它举起,让它重新跌落。我像在风暴里一样颠簸,四周声音嘈杂。我猛地站起来,只见河水闪烁,一切静悄悄。
(11)我决定离开,于是拉锚链,锚却不上来。我转动船身,让锚变个位置。没用,锚依旧不上来。我恼火了,疯狂地摇晃锚链,可锚就是纹丝不动。我坐下来,考虑自己的处境。弄断锚链或者把它和船体分开,想也甭想,因为锚链粗得很,而且固定在船头一个比我胳膊还粗的木桩上。不过,天气非常好,大概不久就会遇到一个渔夫来援助我。遇上这倒霉事我反倒平静了。终于可以抽一斗烟啦。我带着一瓶朗姆酒,两三杯下肚,对自己的处境居然觉得好笑了。天气很热,大不了在露天过一夜。
(12)这时,河正逐渐被一层浓浓白雾覆盖,我看不到河,也看不到我的船,只能隐约看到芦苇梢,再远嘛,是被月光照得煞白的平原,以及耸入天空的一些巨大黑斑,想必是几簇意大利白杨。我像齐腰陷在一片白得异样的棉毯里,离奇的想象联翩而至。我仿佛看到浓雾下的河里满是怪物,在我周围游动。我紧张得要命,心跳得让我窒息。我想游水逃命,又想到自己迷失了方向,在水草和苇丛里挣扎,吓得气喘吁吁。
(13)我自觉有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但在我身上还有别的东西。我身上勇敢的‘我’嘲笑怯懦的‘我’,二者轮流占据上风。这无法解释的愚蠢畏惧有增无减,正在变成恐怖。那时如果一条鱼跳出水面,也会把我吓倒在地上。
(14)不过,经过艰苦的努力,我终于多少恢复了理智。我又拿起朗姆酒,大口喝起来。喝了几口,在船底板上躺下。这样待了也许一小时,也许两小时,全无睡意。我反复对自己说:‘喂,起来!’却连动一动都害怕。终于,我千小心万小心地抬起身,向船外张望。
(15)我被世上能看到的最美妙最惊人的场面弄得眼花缭乱。那是仙女国的奇异的境界,远方回来的游子讲过而我们听了不相信会有的景象。
(16)两小时以前还漂浮在水面的雾逐渐后退,河面完全露了出来,两岸各形成一道绵延无尽的丘陵,六七米高,在月光映照下发出白雪般的光彩。其他东西仿佛不见了,只看到这条金光闪亮的河在两排白色山丘之间流淌。又圆又大的月亮在淡蓝和乳白的天空中闪耀。
(17)水中的小动物全醒了:青蛙呱呱叫着,声如铜钟的蟾蜍忽而在我左边,忽而在我右边时不时朝着星星发出一个短促又凄惨的低音。我不再害怕,在这匪夷所思的景色里,再离奇古怪的事也不会让我吃惊。
(18)这情景持续了多久,我不知道,因为我睡着了。等我睁开眼,月亮已经落了,满天乌云。河水哗哗流着,风呼呼吹,天很冷,一片漆黑。
(19)浓厚的夜色渐渐消退。忽然,我感到有个黑影儿移动,我喊一声,有个声音回答,是个渔夫。他靠过来,我告诉他自己的倒霉遭遇。他把他的船和我的并拢,我俩一起拉锚链。锚还是不动。白昼正在到来,阴沉沉,灰蒙蒙,雨绵绵,天寒地冻。我又眺见另外一只船,向它呼叫。划船的男子赶来和我们一起用力。于是,锚渐渐松动了。它升起来,很慢很慢,好像拖着一个很沉的东西。我们看见一个黑乎乎的物体,便把它拉到我的船上。
(20)原来是一个老妇人的尸体,脖子上还坠着一块大石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提起河,这个船夫就“神采焕发,能说会道,几乎成了诗人”,既符合他的身份,也说明他与河深厚的情感。
B.第(4)段说“河是无限的”,并不是指河无边无沿,而是指在黑暗中,河流静谧神秘,易引发人“无限”的想象。
C.第(11)段说“遇上这倒霉事我反倒平静了”,是因为这个船夫在多次尝试拉起船锚都失败后,内心感到绝望了。
D.在河上的浓雾散去后,这个船夫看到的“仙女国的奇异的境界”,有可能是渔夫在睡梦中的想象,并不存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多次写到天气状况,既暗示了时间流逝,渲染出神秘恐怖的氛围,也成为行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B.小说主要用语言描写结构全篇,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体验,细致地描绘出渔夫的内心感受使人如临其境。
C.第(5)段后插入的这首诗歌,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诗意美感,也为引出下文渔夫对河的独到认识作铺垫。
D.小说用“河比海更可怕”巧设悬念,扣人心弦。结尾又具有“欧・亨利式”的美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8.有人认为,小说的开头两段与主体情节无关,可以删去。你赞同吗?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原题为“荡舟”,在正式出版时改成了“在河上”。请结合文本,简述作者这样修改的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C。【解析】“我反倒平静了”并不是因为“内心感到绝望了”,而是在多番尝试束手无策后,流露出的“随遇而安、乐观超脱”的心境。从后文他喝起酒来,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可以印证。
7.D。【解析】用“河比海更可怕”巧设悬念不准确。悬念主要从开始讲述十年前的奇异遭遇开始营造,通过“锚链始终拉不起来”来设置。
8.认为不赞同或赞同都可以,但答赞同,最高不超过4分。
不赞同:
(1)情节更合理:由开头两段的叙述者的介绍自然引入对船夫故事的书写,显得合情合理不突兀。(2分)(或情节更真实:开头两段用第一人称“我”交代叙述者在巴黎居住时从邻居那亲耳听到的故事,凸显真实性)
(2)人物有对照:叙述者“我”属于“城市里的人”,对“河流”的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船夫形成对照,更能凸显出船夫对河流认知的独特性。(2分)(3)结构更立体:保留开头两段,构成“故事中的故事”的嵌套结构,扩充了小说叙述的层次,增强了结构的立体感。(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赞同:
(1)情节更集中:删去开头两段,使小说直接进入船夫对河上奇怪经历的回顾,显得紧凑、集中。(2分)(2)故事更真实:删去开头两段,主要由船夫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直接与读者交流,增强了真实性。(2分)(3)人物更鲜明:删去开头两段,小说人物更精简,紧紧围绕船夫的经历与感受进行叙述,更能凸显船夫人物形象。(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9.“在河上”具有“荡舟”并不具备的表达效果:
(1)“在河上”交代了小说情节发生的地点、环境,突出了“河流”这一场所,而“荡舟”无法体现。(2分)(2)“在河上”的表述适当留白,没有提及小说情节与人物,更能吸引读者阅读,激发读者想象。(2分)(3)“在河上”更能凸显小说主题。小说借船夫对奇异经历的讲述,向我们揭示了“河流”区别于“大海”的深刻内涵:河流静谧而神秘,易于引发想象;河流美好与恐怖并存;河流既能生养人,又能埋葬人。(或答河流暗喻/象征生活、人生凸显主题,也可以)(2分)(4)题目“在河上”与结尾“在河底”打捞出妇女尸体形成对照,突破读者阅读预期,增强意外感。(2分)(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给满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3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