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生(节选)
路遥
    刘巧珍刷牙了。这件事本来很平常,可一旦在她身上出现,立刻便在村里传得风一股雨一股的。在村民们看来,刷牙是干部和读书人的派势,土包子老百姓谁还讲究这?读书人高加林刷牙,巧珍的妹妹巧玲刷牙,大家谁也不奇怪,唯独不识字的女社员刘巧珍刷牙,大家感到又新奇又不习惯。    
    “哼,刘立本的二女子能翘得上天呀!好好个娃娃,怎突然学成了这个样子?”
    “一天门外也没逛,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倒学起文明来了!”
    “卫生卫生,老母猪不讲卫生,一肚子下十几个价胖猪娃哩!”
    “哈呀,你们没见,一早上圪蹴在土佥畔上,满嘴血糊子直淌!看过洋不洋?”
    ……
    村里少数思想古旧、不习惯现代文明的人,在山里,在路上,在家里,纷纷议论他们村新出现的这个“西洋景”。
    刘巧珍根本不管这些议论,她非刷牙不可!因为这是亲爱的加林哥要她这样做的啊!痴情的姑娘为了让心爱的男人喜欢,任何勇气都能鼓起来。她根本不管世人的讥笑;她为了加林的爱情什么都可忍受。
    这天早晨,她端着牙缸,又蹲在他们家的土佥畔上刷开了牙,没刷几下,生硬的牙刷很快就把牙床弄破了,情况正如村里人传说的“满嘴里冒着血糊子”。但她不管这些照样使劲刷。巧玲告诉她,刚开始刷牙,把牙床刷破是正常的,刷几次就好了。
    这时候,碰巧几个出山的女子路过她家门前,嬉皮笑脸地站下看她出“洋相”、另外一些村里的碎脑娃娃看见这几个女子围在这里,不知出了啥事,也跑过来凑热闹了;紧接着,几个早起拾粪路过这里的老汉也过来看新奇。
    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稀奇地议论着,声音嗡嗡地响成一片。那几个拾粪老头竟然在她前面蹲下来,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互相指着她的嘴巴各抒己见。后面来的一个老汉看见她满嘴里冒着血沫子,还以为得了啥急症,对其他老汉惊呼:“还不赶快请个医生来?”逗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了。
    巧珍本来想和周围的人辩解几句,大大方方开个玩笑解脱自己,无奈嘴里说不成话。她也不
管这些了,照样不慌不忙刷她的牙。她本来想结束了,但又赌气地想:我多刷一会让他们看,叫他们看得习惯着!    
    她右手很不灵巧地拿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阵后,然后取出牙刷,喝了一口缸子里的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起来。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她的嘴上,又从她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这时候,巧珍她爸赶着两头牛正从河沟里上他家的土佥畔。这个庄稼人兼生意人前几天又买了两头牛,还没转手卖出去,刚才吆着牲口到沟里饮水去。
    立本五十来岁,脸白里透红,皱纹很少,看起来还年轻。他穿一身干净的蓝咔叽衣服,不过是庄稼人的式样;头上戴着白市布瓜壳帽。看起来不太像个农民,至少像是城里机关灶上的炊事员。
    刘立本吆牛上了土佥畔,见一群人围住巧珍看她刷牙,早已气得鬼火冒心了!他发现巧珍这几天衣服一天三换,头梳个没完没了,竟然还能翘得刷起了牙。他前两天早想发火了,但觉得女子大了,怕她吃消不了,硬忍着没吭声。
    现在他看见巧珍在一群人面前丢人败兴,实在起火得不行了。
    他丢下两头牛不管,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大声喝写道:“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给老子跑到门外丢人来了!”
    刘立本一声喝骂,赶散了所有看热闹的人。娃娃女子们先跑了,几个老汉慌忙提起拾粪筐,尴尬地出了他们本不该来的这个地方。
    巧珍手里提着个刷牙缸子,眼里噙着两颗泪珠说:“爸,你为啥骂人哩!我刷牙讲卫生,有什么不对?”
    “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
    “不管怎样,刷个牙算什么错!”巧珍嘴硬地辩解说,“你看你的牙,五十来岁就掉了那么多,说不定就是因为没……”
    “放屁!牙好牙坏是天生的,和刷不刷有屁相干!你爷一辈子没刷牙,活了八十岁还满口齐牙,临殁的前一年还咬得吃核桃哩!你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了!”
    “那巧玲刷牙你为什么不管?”    
    “巧玲是巧玲,你是你!人家是学生,你是个老百姓!”
    “老百姓就连卫生也不能讲了?”巧珍一下委屈得哭开了。她大声和父亲嚷着说:“你为什么不供我上学?你就知道个钱!你再知道个啥?你把我的一辈子都毁了,叫我成了个睁眼瞎子!今儿个我刷个牙,你还要这样欺负我……”她一下背过身,双手蒙住脸哭得更厉害了。
    刘立本一下子慌了。他很快觉得他刚才太过分――他已经好多年不这样对待孩子了,他赶忙过来乖哄她说:“爸爸不对,你别哭了,以后要刷,就在咱家灶火圪崂里刷,不要跑到土佥畔上刷嘛!村里人笑话哩……”
    “让他们笑话!我什么也不怕!我就要到土佥畔上刷!”巧珍狠狠地对父亲说。
    刘立本叹了一口气,回头向院子后面看了看,立刻惊叫一声,撒开腿就跑――他的那两头牛已快把他辛苦务养起来的几畦包心菜啃光了!
    巧珍擦去泪水,委屈地转身回了家。她先洗了脸,然后对着镜子认真地梳起了头发。她把原来的两根粗黑的短辫,改成像城里姑娘们正时兴的那种发式:把头发用花布手帕在脑后扎成蓬蓬松松的一团。穿什么衣服呢?她感到苦恼起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巧珍刷牙的举动在村里引起巨大震动,被人们议论为“西洋景”,可见当时村中人们的思封闭、保守。
B.村里人之所以对巧玲和巧珍两姐妹刷牙的举动表现出不同态度,是因为他们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根深蒂固。
C.刘立本在激烈争吵后,最终允许巧珍在家里刷牙,表明他对女儿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举动的理解与支持。
D.“我什么也不怕!我就要到土佥畔上刷!”这句话展现出巧珍勇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向世俗挑战的一面。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刷牙”为线索,将新旧观念间的冲突以及刘立本父女间的矛盾融入其中,使情节更加集中。
B.在塑造刘巧珍这一形象时,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以及多处侧面描写。
C.作者善于吸纳方言入文。“娃娃女子”“为啥”“灶火圪崂”等词使语言呈现出鲜明的陕北地域色彩。
D.作者运用特写镜头描写巧珍刷牙时周围一圈人的专注眼神,其用意是凸显这群人内心的无聊与空虚。
8.“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性格比较丰满、立体感强,更接近生活的真实。请结合你对“圆形人物”的理解,谈谈刘立本这一形象。(4分)
9.选文中的主人公是刘巧珍,作者却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村中人们的反应。有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削弱了主人公的形象,应该删去。对于这种观点,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6分)

 

 

答案:

6.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表明他对女儿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举动的理解与支持”错,刘立本后来之所以允许女儿在家里刷牙,是因为巧珍越哭越厉害,他慌了神,既愧疚又心疼,想用这样的话语将她哄好,并非对她真正的理解与支持。
7.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其用意是凸显这群人内心的无聊与空虚”错,作者意在表现他们的“好奇与不解”。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刘立本的形象具有多面性:一方面他思想保守、好面子、言语粗俗;另一方面作为父亲,他对女儿又表现出体贴、慈爱的一面。①思想保守:在他眼中,老百姓不能跟学生比,巧珍这个“土包子老百姓”刷牙是“败家”、“羞先人”的举动。②好面子:巧珍在门外刷牙,引得众人围观、评头论足。他认为这一举动令自己颜面尽失,于是对女儿破口大骂。③言语粗俗:他面对正在刷牙的巧珍,一顿喝骂,脏话连篇,不堪入耳。④慈爱体贴:他对自己因一时冲动怒骂女儿的行为愧悔不已,极力用温和言语安慰巧珍。
(每点1分,答案须体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不同意。村中人为选文中的次要人物,他们的群像在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交代了社会环境。村中的人们对于巧珍刷牙的文明行为感到好奇和不解,甚至加以嘲笑,由此可见当时陕北农村人们思想的封闭与保守。作者借此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以及巧珍生活的外部环境。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巧珍本想正常结束刷牙,但为了和指指点点的围观者赌气,她延长了刷牙的时间,这也进一步引发了后文中她与父亲的矛盾。
③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村中人们思想落后保守,不断非议巧珍刷牙的举动,巧珍对此却无所畏惧。反对的势力越强大,越能衬托出巧珍追求新事物的决心以及向世俗挑战的勇气。
④升华文章的主旨。此内容使文章主旨由作者对“巧珍刷牙”一事的感触升华为对于新旧思想间的矛盾冲突的思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满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3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