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庙与僧
汪曾祺
我的行李已经由人先放在我要住的房间里去了,我就一直走到方丈室找“当家的”和尚。当家的早已经迎了出来。
这个和尚整个可以用一个“黄”字括尽了。第一,他胖得很,说胖还不大对,应当说肉多得很。腮帮子坠坠的,脑后长平了又打了折,连上下眼睑都“厚夺夺的”。于是,我想,你总不能再不想起你自己上菜场买小菜的那段生活了。他从头到脚都是黄的。说真的,最唤起我的黄的印象的是他那双肥脚,我一辈子没见过那么黄的脚。他就从肿肿的脚踵一直黄上去。黄而发暗,不反光。――当然,我是主张胖也可以含在黄里的。
当家和尚领我进了方丈室,把他两个猪眼睛摆在我面前。这真是一个“方丈”,不能更大。一张大床占去一半。后来一次当家的招呼一个老太婆“你怎么老不到庙里来坐坐”,老太婆说
“你那个房子,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她没有念过书,不知道有“厅事前不容旋马”这句话,她不是抄袭。和尚请我抽一支烟,他自己则呼呼噜噜吹起水烟袋。这个方丈室里充满各种气味。这些气味我并不陌生。我不能不抬起头来看看,因为我又辨出一种气味来了;果然,一大块咸肉挂在梁上!一颗琥珀色油珠正凝在末端,要滴不滴的。――我希望你对这块咸肉不要大惊小怪,像我当初一样。庙里还养得三口小猪,准备过年时卖去两只,留一只自己杀了吃呢。
方丈室在正殿的旁边。殿上一般供着三世佛,有渔鼓磬钹。这殿上,在我住在庙里那么些日子之中,只有一次显得极其庄严,他们给一家拜梁皇忏[注]的那一次。庙里和尚一齐出动,还请来几个客僧,唱了好几天。屋上拖下长长的播,炉里烧起降香,蒲团上遮了帔垫,和尚像个和尚,庙像个庙,其余的时候只是那三尊佛冷清清坐着。早晨黄昏,有个小和尚做功课。一个人矮矮的跪在长凳上,点了香,看了油,敲磬三声,含含糊糊的念起来,不知甚么道理,听来颇觉哀楚。
小和尚十一二岁。虽穿了和尚衣服,可是赤着脚。坐在屋里总听见他赤脚打在天井石板上拍拍的响。那是他跟一条狗闹着玩,或是他追黄狗,或让黄狗追他。虽然当家和尚说他淘气得很,常常打他。一挨打,他就伏在门口布袋和尚脚下悠悠的哭,只有过年那几天我见他兴奋过一阵子。外面许多孩子跑到庙里来滚钱,他也参加了,而且似乎赢了几个。
庙里大和尚一共三个。当家的,二师父――乡下多叫他为二当家的,以小和尚口气,称之为二师父,还有一个,被称为能师父。所以有这么一个比较特别的称呼,是因为他不是在本庙出家的。
听小和尚说,能师父不是这里的人,虽然因为在这庙里住了很久,说话已经与别的和尚一样,听不出外乡口音。这家伙衣服总是挺挺括括,腰是腰,缝是缝,哪怕是一件旧的,也称身合样。听说他还有个本领,是能够“飞铙”。这在盂兰会焰口中可以见到。是用两片大铙耍出许多花样,或让它在手指顶上的溜溜转;或哗啦啦掷向半天,用手或铙接住,反身背手,丢挡叉腰,百无一失。这能飞铙的和尚又必皆会吹笛拉胡琴,唱百种时调小曲。这和尚透着一股机灵鬼巧。若说他能不沾染甚么事情,教人不信。他如何会住到这么一个乡下小庙里来,就当有些缘故,绝不是普通行脚挂单。
乡下法事少,长日清闲。当家的把几天来旧账画一画,算算离收租尚远,到殿上扬声叫能师父。能师父正用修脚刀修他左边脚掌的一片老皮子,心里正想,到时候了,怎么还……,一听那个像闷在木桶里的叫唤,即放下小刀,拂去脚皮,枕头下抽出一卷票子,挑了两张破烂的,回答一声“来了”。大殿上现成有吃饭桌子,不用搭。好,打牌了。其实村上两个闲汉照例来得正巧,庙里有一副二十年老麻将,骨子面子虽有些地方脱了节,用糯米饭粘过,粘过又脱,不过大家摸起来都顺手。我有时也去看看,当家的教我学学,说是“不难的。多用点脑筋就会了”。
二师父若是回来,则牌桌上三个光头,二师父圆圆的,眉眼口鼻都无棱角,而且一脸是笑。二师父比能师父高大,没有当家的肉多,面色红润,额门发光。他穿得整整齐齐,一个纽子都不缺,当胸一挂大念珠,鞋底都是白的。他身上东西多半是杭州货。二师父回来,一家,应当说一庙,不,还是说一家吧,一家都欢喜。小和尚第一个奔出去又奔进来,手上一个包袱,包袱里有他的芝麻饼。能师父,当家的,都上二师父屋里去了,连那个老香火道人都兴冲冲去打洗脸水,二师父那条雪白的毛巾招他爱。二师父难得回来住几天。二师父另外“有”个庙,弄得很“得法”,春上才募了一个殿子,又给菩萨开了光。
有一天,我正在庙后看小牛吃奶,小和尚来叫我。
“哎,去看,二师父回来了。”
二师父实在不比这个小牛好看,我说我不去。听说这回回来要住一阵,总要见到的。
“哎,二师父把师母接来了!”
这可实在有点出乎我意想之外。
事情一晃就八九年了,我有时也想想。当家的大概总死掉了,我似乎看见他黄黄的坐在一口缸里。现在当家的应当是小和尚。能师父想是没有还俗,多半是离开到别处去了;至于二师父,他应该有两个儿子了。我还想知道那个小小院子如何了。院在殿后,迤东有两间屋,我住。有两个小门,可以关死,与外面隔绝,门上两行墨书:一人一世界,三邈三菩提。我闲常出来走走,则从另外一个圆门回来,经过三个小石塔,那是和尚的坟。院中夏天绿杨中知了极多,现在该落满一院桐叶了吧。桐叶落在我的屋瓦上哗啦啦响。我很怀念那个老香火道人,他须眉皆白,一腿筋疙瘩,终年在门前打草鞋,我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若要坐船,招呼他,立刻给拿桨。船扁而小,通身漆成红色,坐到那里去,一望而知是庙里的。呵,才起水的鱼,多鲜的菱角。
(本文原载于1946年10月14日上海《大公报》,有删改)
[注]梁皇忏:佛家常用的超度忏法。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了一段少年时期在庙中生活的所见所闻,文中的寺庙有着浓郁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气。
B.小说用一个“黄”字概括了“当家和尚”的外在形象,既是其肤色特征,也是其体态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小说叙述了和尚们给一家拜梁皇忏的经过,念经过程极其隆重而庄严,似乎是寺中和尚做的唯一正事,目的是消除灾难,听来引人哀楚。
D.二师父喜欢外出闯荡,时常带一些时髦货回来,自己又另外“有”个庙,最令人意外的是竟然结了婚,因此,“我”对他很是不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太婆说“你那个房子,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口语化的表述,非常符合农村老太的身份特征,生动地从侧面写出了方丈室的狭小。
B.文中写小和尚和黄狗的玩闹,颇具童趣,体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和尚该有的真实生活状态,属于文章的点缀之笔,与中心若即若离。
C.文中对能师父“飞铙”技艺的描写可谓笔酣墨饱,不仅突出了能师父的“能”、寺中和尚的一人一面,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最后一段以猜想作结,构思精妙,既是对上文人物叙述的照应,也是对可能发生事件的推测,言辞中包含着对解除束缚的渴望。
8.文中寺庙与寻常寺庙颇为不同,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4分)
9.戏剧化叙事通常是指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大,重点表达其中最具有戏剧元素的情节。有人认为,本文体现了汪曾祺的非“戏剧化”叙事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我’对他很是不屑”说法错误,文中并无此意,体现的是对追求本性的宽容和推崇。
7.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与中心若即若离”说法错误,这一情节进一步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8.①梁上挂有一大块咸肉,还养得三口小猪,不斋戒;②闲时打打麻将,不念经文,不礼佛事;③喜欢到外界寻求新鲜事物,不安分守己;④二师父结了婚,不遵佛门戒律。(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概括小说内容先梳理文中主要内容,然后紧扣“与寻常寺庙颇为不同”进行作答。
9.①小说没有鲜明的故事脉络,亦没有复杂的情节冲突,体现了非“戏剧化”叙事风格;②不注重“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刻画,而是试图减弱甚至消除“戏剧化”的设计;③小说用散文诗化的笔调、工笔般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美好质朴的世界,模糊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界限,主题淡化,体现了非“戏剧化”叙事风格。(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先结合题中有关“戏剧化”叙事的阐述,然后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加以阐释。
10.BD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