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裕亭《估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估堆  相裕亭
三十年前,我哥哥就与西巷的鼎书大爷一起捉鱼了。
鼎书大爷是我们家族里的大爷,他与我父亲是亲叔兄弟。我们当面叫他大爷,背后连他的名字一起称呼上,叫他鼎书大爷。
鼎书大爷住在我家西边的巷子里,他家里小孩子多,挺穷的。在我的记忆里,从没见他穿过一件新衣服,向来都是一身破旧的灰布衫。但他跟个老小孩一样,喜欢跟我哥哥一起捉鱼。
我哥哥比他小二十多岁呢。他没事的时候,背个粪筐庄前屋后地转悠,见到水塘子里有“鱼花”蹿动,他会往水里扔两块土坷垃,试探一下是否有下网子的必要。他去的水域最多的地儿,应该是我们村西的小水坝。那里,一年四季都能捉到鱼虾。
“小水坝的水不多了!”
鼎书大爷那样说时,他已经到小水坝那边去过不止一趟了。他此番来急促促地找我哥哥去捉鱼,说明那会儿只要布下渔网子,准能捉到鱼虾呢。
我哥哥与鼎书大爷捉鱼的套路很多。下挂丝网子拦截鱼的去路是一种。那样的捉鱼方法是等鱼上网,所捉到的鱼,齐刷刷的,差不多每条鱼都一般大。再者,拉兜网子,两个人各站在小河堤的一边,扯动着一条渔网往河道的某一个拐弯处赶。那样捉到的鱼,有大有小。他们两人合作最好的,是在西小坝里划划子捉鱼。
说是划划子,其实与划船是一个道理。只是他们的“小划子”没有船只那样大,仅能容纳他们两个人。往往是我哥哥手持划板子,在前头“哗――吮!哗――吮!”地划水,鼎书大爷坐在后面,“吱――凌!吱――凌!”地往水中理着渔网子。等他们把一道一道亮晶晶的渔网子都沉入水中以后,两人会上岸来休息一会儿――等鱼撞网。
赶到网上的鱼多得摘不过来时,就连网抱。那个连网抱的过程,我哥哥叫起网。鼎书大爷有点迷信,他叫起鱼。
“起鱼呀,裕阁!”
我哥哥大名叫裕阁。鼎书大爷不叫他小名,叫他裕阁。
大大小小的鱼捉上来十几斤,或二十几斤,或更多时,两人在河边泥里分鱼,他们会很随意地扒拉开两堆鱼儿。    
我哥哥说:“大爷,你挑吧!”这个时候,当着鼎书大爷的面儿,就不能再连带上他的名字叫他“鼎书大爷”了。
可鼎书大爷称呼我哥哥时,反倒直呼其名:“你挑吧,裕阁。”
我哥哥说:“你挑!”
鼎书大爷看我哥哥硬让他先挑,他就努努嘴儿,示意就他身边的那一堆儿。而另外一堆,不管鱼多鱼少,或是鱼大鱼小,自然就是我哥哥的。
其间,也就是鼎书大爷开始收鱼,或是我哥哥开始往他自个的网兜里装鱼时,相互间都会往对方鱼堆上扔两条鱼。“吧嗒!”鼎书大爷把一条大白萝卜一样大的白鲢子,扔到我哥哥的鱼堆上了。
我哥哥一边说着不要不要,一边还会把他鱼堆里的某一种肉质好的鱼,扔两条给鼎书大爷。
“行啦!行啦!”
“拿着,拿着。”
……
这是他们俩河沟边分鱼时,经常出现的对话场面。
合伙捉鱼,如同合伙做生意,多一点少一点,吃亏占便宜,就是那么回事了。否则,两个人的营生,怎么维持下去呢?所以,每回分鱼时,他们都是估堆儿,都是你扔两条给我,我再扔回两条给你。
可这年秋天,正是稻花飘香、鱼蟹肥美的时节,我哥哥和鼎书大爷在西小坝那儿捉到了好多大白鲢子和鞋底儿一样大的鱼瓜子。河滩边分鱼时,每人都弄了几十斤。
回头,两个人抬着鱼往回走。走到村头常贵家小卖店那儿,停下脚步歇息时,常贵很是惊讶地说:“哟!今天你们爷俩捉到不少鱼嘛。”
鼎书大爷捧上烟火时说:“想吃,你就拿两条。”
常贵说:“家里有。”
常贵知道,鼎书大爷分的那些鱼,自家人是舍不得上口的。他会赶个集日,挑到集市上换些油盐酱醋钱来贴补家用的。所以,常贵不好意思白拿他们的鱼。但他看到我哥哥和鼎书大爷捉来那么多的白鲢子、鱼瓜子,他很眼馋!他问鼎书大爷:“每人有三四十斤鱼吧?”
鼎书大爷“吧嗒”着烟袋,尚未回话,我哥哥却说:“哪有,连毛带屎,每人也就二十几斤鱼。”
常贵是开店的,他的眼睛就是秤,他连连摆手说:“不止不止。”遂转身进屋,拿出他平时称猪毛、过桐油的秤来一称,好家伙!鼎书大爷那份鱼三十七八斤,快四十斤了。再称我哥哥这份鱼,乖乖!接近五十斤。我哥哥的这份鱼,硬生生地比鼎书大爷的那份鱼多出了七八斤。
当时,我哥哥的脸就红了。
因为,那鱼堆儿是我哥哥分的。尤其联想到每回分鱼时,鼎书大爷都是就近要他身边的那一堆儿。我哥哥是不是掌握到那个规律,故意往鼎书大爷身边的那堆鱼上少分了一些鱼呢。
鼎书大爷是不是那样想的,不好说。可我哥哥心里一定是那样想的。当下,我哥哥很不好意思地要抓些鱼给鼎书大爷。
鼎书大爷却抓住他自个的鱼兜口儿,一再说:“不要不要!”
可事情已经明朗化了,我哥哥的鱼比鼎书大爷的鱼多出了七八斤,他怎么好意思比人家多拿走七八斤鱼回家呢?我哥哥硬要再抓些鱼给他。鼎书大爷却说什么也不要。
事情看似就那样过去了。
可当天我哥哥回到家以后,越想这事情越不对劲儿,他让我嫂子用小竹篮子,又装了些鱼给鼎书大爷家送去。    
这一回,尽管鼎书大爷留下了几条鱼(没全要),算是把那件事儿给圆过去了。可自那以后,我哥哥与鼎书大爷一起捉鱼的时机好像是少了。
以至后期,西小坝那边水深水浅,我哥哥都很少知道了――鼎书大爷不来跟我哥哥说那些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写我哥哥和鼎书大爷捉鱼套路的文字,表现了人物的智慧,向读者展示了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
B.“起鱼呀,裕阁”,鼎书大爷叫我哥哥的大名,体现了他对晚辈的尊重,与下文“你挑吧,裕阁”中的称呼意味相同。
C.我哥哥与鼎书大爷每回分鱼时,都是估堆儿,“你扔两条给我,我再扔回两条给你”,体现了双方的和谐。
D.小说中写店主常贵“眼睛就是秤”,非得用秤来称鱼,既写出了他的职业习惯,也表现了他的好奇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说鼎书大爷家里穷、小孩子多,为下文写他舍不得吃鱼而用它去换日用品来补贴家用的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常用一些简短而重复的语句刻画人物,富有表现力,如“行啦!行啦!”“拿着,拿着。”“不要不要!”等。
C.小说在故事讲述中运用了突转的手法,常贵的出现中断了我哥哥和鼎书大爷合伙捉鱼的故事,改变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用中国式笔记小说的方式讲述“三十年前”发生的事,表达中国式的微妙人性。
8.小说描写我哥哥和鼎书大爷“划划子”的这段文字,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者认为,相裕亭的小说擅长用富有张力的情节对人性作深刻的揭示,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6.B(“意味相同”错,前者体现了鼎书大爷对晚辈的尊重,后者体现了他的真诚朴实。)
7.C(“改变了小说的主题”错,应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1)“划划子”“渔网子”等用词口语化,自然亲切。(2)用“划――吮”“吱――凌”等拟声词表现我哥哥和鼎书大爷配合默契,生动逼真,让人如临其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9.(1)我哥哥和鼎书大爷一起捉鱼,表现双方合作默契,关系和谐。(2)我哥哥和鼎书大爷“估堆”分鱼,突出鼎书大爷谦让大度、真诚朴实。(3)常贵拿秤称鱼,暴露了我哥哥人性中自私、贪便宜的一面。(每点2分,“情节”“人性”各1分,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3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