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希《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戴希
①民国初年,你是常德富商,专做蚕丝购销生意,长期雇请一批农夫,合作中和他们相处得不错。
那年春天,又到收购的黄金季节,你依然决定雇请那批农夫。正想尽早和他们商定相关的事,不料突然杀出个日本商人。
日本商人财大气粗,一来常德就径直找到那批农夫,说要雇佣他们收购蚕丝,还当场许诺:给他们的工钱要高出你的三倍!

农夫们惊呆了。
有的说:“现钱不抓不是行家,送上门来的肉包子还能不吃?”
有的说:“远亲不如近邻呢,如果你被逼急了,也狠狠心给出和日本商人一样的工钱,那又何必要受雇于日本人?”
有的说:“黄鼠狼给鸡拜年,谁知日本商人安的什么心?”
有的说:“不能一心只为了赚钱,人还得讲情义,怎么能背着和日本人做交易呢?”
“凡事要图长远,”最后,一个农夫说,“只要把给我们的工钱提高一倍,我们就不挨日本人的边。”
当然,这全都是农夫们秘密商议的。你只知日本商人来了,要和你争地盘抢生意。
日本商人在你的田地里横插一脚,你自然不快。要人的命啊,日本鬼子!你心里骂。可骂归骂,人家来叫阵了,你还得迎战。
不愿一开战就将军,你想先试大儿子的身手。于是吩咐他去找那批农夫。
“爸,您的主意呢?”大儿子眨眨眼,“您要咋办就咋办!”
你摇了摇头,说:“爸这次没主意,你想干吗就干吗!”
你拍了拍大儿子的肩膀催他出发。③
看着大儿子即将离去,你心里忐忑不安。毕竟这是让他独自面对变故,自作主张。但你抿了抿嘴又咬了咬牙,静静地看着大儿子越走越远的背影,一动也不动。
“和大伙合作不是一朝一夕了,我爸理解你们,你们也清楚我爸的为人,这样吧,”大儿子与农夫们拉过几句家常,话锋一转,“把你们收购蚕丝的工钱提高两倍!”
“两倍?”有人笑问。
“对!两倍。”大儿子扫视一眼农夫们的脸,又说,“不只如此,这次收购期间,你们的伙食全包!”
“真的?”有人眼睛一亮。
“真的!”大儿子响亮地回答。
“好!”农夫们鼓掌,准备散去,然后各忙各的。
“别急嘛,”大儿子叫住他们,“我爸还说,要先预付你们一半的工钱!”
“这,这,这……”有人脸红。
“不用预付!”有人直呼,“还是等收购完了,一次性付我们。”
“对,”农夫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就这样!”
大儿子笑问:“我们可说好啦?大伙都没意见啦?”
“当然!”
大儿子心里乐开了花。回到家里,却苦着一张脸:“爸,只怪儿子……”
“怎么啦?”你一惊,仍笑问,“没有谈好?”
大儿子沮丧地点头:“农夫们也真是!”
“胜败乃兵家常事!”你赶紧安慰大儿子,“不要急,说说看,你给他们开出的什么条件?”
“把给他们的工钱提高两倍。这次收购期间,他们的伙食我们全包。收购之初先预付他们一半的工钱。”大儿子扳着手指头逐一回答。
你心里咯噔一下,嘴上仍说:“好事多磨。儿子,你先好好休息,别再想这事。明天我去找他们,你也跟着去。”

大儿子点点头,闷闷不乐地跌进自己的房间。
看来,不得不也只能让工钱追平可恶的日本商人了!你握紧了拳头,心里也疼。
翌日,你整好衣冠,挺直腰杆,准备出发。大儿子却噗嗤一声笑了。
“爸,您真要去啊?”大儿子漫不经心地问。
你一本正经道:“对,真要去!这还能假?”
大儿子这才拖住你:“爸,不用去,都谈好了,农夫们热情似火,收购已经开始了!”
“你个鬼东西,竟戏弄起你老爸来了!”你白了大儿子一眼。
略愣,你又下意识地问:“儿啊,你一上场就向他们摊脾啦?”
大儿子点头,反问你:“爸,有什么不妥吗?”
“唔――”你笑笑,“也没什么不妥。”
嘴上这么说,你心里却想,这小子利落,比他老子还要猛!假如换了你,肯定不动声色,先把他们的工钱提高一倍,不接受再加码,兴许……
不过,你又想,终归赶走了日本商人。即便这次吃点亏,下次也可再弥补。何况,这次锻炼了大儿子,看了看大儿子的身手。
你在椅子上坐好,又招呼大儿子在你身旁坐下。
“依你看,我们这次的生意,是赚还是亏?是大赚还是小赚?是大亏还是小亏?”你故意让大儿子预判。
大儿子却反将一军:“爸,你信我吗?如果信,你会有意外惊喜!”
“你小子!”你在大儿子胸口轻轻擂上一拳,“是不是羽毛硬了?”
实际上,你心里没底。只是想看看,大儿子导演的这出戏,最后会演出什么结果。
没多久,农夫们满面阳光,陆陆续续来交货。到了最后期限,交货顺利结束。大儿子清算后发现:这次蚕丝的收购量比往年陡增了三倍,而且蚕丝的质量比往年好不少!
大儿子欣喜不已,你却静如止水。
你问大儿子:“干吗高兴坏了?”
“这第一,我敢肯定今年常德一带蚕丝的收购市场已被我们垄断;第二,蚕丝的质量上乘,那蚕丝的卖价自然会高许多;第三,日本商人被我们一举击败,知道了我们中国人的厉害。”大儿子如数家珍。
你春风拂面,又问大儿子为什么如此这般。大儿子脱口而答:“商人不能只重利,还应慷慨仁义;不能只顾眼前,还要看得长远。爸,我说得对吗?”
你笑了,阳光灿烂。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前面写,“你”长期雇佣一批农夫,不料却因为一个日本商人的到来而出现变故,这便使故事情节横生波澜。
B.面对日本商人给出的高价,“你”心中不满,手足无措,在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情况下,只得让大儿子出面与农夫商谈。
C.面对“大儿子”给出的几个条件,农夫们的“笑问”“眼睛一亮”“鼓掌”可以体现出他们对这些条件的满意与接受。
D.文章段落颇为简短,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将“你”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点明了小说的时间、地点与人物的身份,“你”字的使用显得亲切自然。
B.句子②中“惊呆”体现了所有的农夫们面对日本商人给出的三倍工钱的无比向往。
C.句子③中“看着……”“忐忑不安”为视觉、心理描写,体现了儿子离去时“你”的心境。
D.句子④中的“闷闷不乐”是大儿子为了“戏弄”父亲而故意装出来的不高兴情绪。
8.文章结尾两个段落中“你春风拂面”“你笑了,阳光灿烂”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锻炼・成长・爱子;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本分。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案:
4.①任何,指示代词,不论什么。“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即所有的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一律如此,概莫能外,“任何”一词客观准确地表明了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②往往,副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即人类与河流的互动经常在起作用,不是偶然的,但并不排除不起作用的时候。“往往”一词客观准确地表达了人类与河流互动作用的规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黄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早在五六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早期先民借此创造了以陶寺为代表的中华文明。②黄河为中华民族农耕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后来农业人口增加,农田扩展,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渐成定势。③与岛国希腊的分散城邦不同,黄河的绵长连续为中原地区追求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B(“手足无措,在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情况下,只得让大儿子出面与农夫商谈”错误,结合“不愿一开战就将军,你想先试大儿子的身手。于是吩咐他去找那批农夫”分析可知:“你”有办法,只是不愿意一开始就由自己“将军”,想通过此事来试一试大儿子的本事。)

7.B(“所有的农夫们面对日本商人给出的三倍工钱的无比向往”错误,结合下文农夫们的对话可知,“所有的农夫们”范围过大,“无比向往”言过其实。)

8.①经过大儿子与农夫们的沟通,垄断了常德一带蚕丝的收购市场;②蚕丝的质量上乘,会获得更多的赢利;③击败了日本商人,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团结;④大儿子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经受住了考验,懂得了做生意的道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甲组答案示例:①在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你”不是自己挺身而上,而是让孩子独自解决,接受锻炼;②孩子在独自面对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做生意的技巧与处事的本领,这本身便是孩子最大的成长;③“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文中“你”的做法是“爱子”的表现,身为父亲,不是把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给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让孩子独自去飞,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乙组答案示例:①面对日本商人给出的三倍高价,大部分农夫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渴望,而是谨守本分,分析日本商人的目的,倾向于继续与“你”合作;②大儿子说给农夫们两倍的工钱、收购期间安排伙食时,他们的笑、眼睛一亮与鼓掌都是一种本分的表现;③在大儿子说预付他们一半的工钱时,他们的脸红、拒绝、异口同声更能体现出农人的本分。(每点2分,如果从商人角度分析,也可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5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