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节选)
葛亮
知客引了阿响到三楼,曲径通幽,最深处有一间房。知客敲敲门道,韩师傅在里面等你,我就不进去了。
阿响推开门,见里头别有洞天。原来是一个厨房,正中是张半人高的大案,上面放着白案的各色家什。灶上坐了一口大铁锅。墙上则挂了从大到小的两排蒸笼,井然有序。可是,另一边呢,却搁了一只矮榻,两边挂着一副竹制的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阿响知道这是隶书,因为太史书房里也挂了一副,师傅叶七讲给他听过。①
看起来,倒是和这满室的烟火气,并无半点突兀。
那案板上,搁着一把擀面杖,还有个揉了一半的面团。
你师父的腿还好吗?忽然间,传来一个浑厚的声音。阿响一惊,四周望一望,并未看到人影。这声音便似天外来的。
待他未回过神来,看大案旁走出来一人。这人身材极矮小,不仅是五短,而是未曾发育的孩童身形。但是,却有成人的头脸,且面相成熟,甚至很见沧桑。他并不等阿响回答,自顾自走到矮榻前,很灵活翻身上去,盘腿坐好。拿出一只烟斗,填上烟丝,给自己点上,抽了一口,吐出一个烟圈。
这烟味并不冲鼻,相反有一种很清凉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散开来。
怎么,吓着了?他这才对还在愣神的阿响,开了声。
阿响终于嗫嚅,说,您,是韩世江师傅?
那人将烟斗放在一边,冲他扬一扬头,说,坐过来。
阿响便绕过大案,坐到他身边的长凳上。这时,他才注意到,原来大案后有一把精致的木梯,连着一只树桩。树桩是很宽大的,上面密密层层的年轮。但却有两个深深凹陷的脚印,将部分的年轮遮没,看不清晰了。
阿响坐定,这才问,您刚才问我,师父?
韩世江嗤笑一声,说,后生仔,那天为什么不直接提你师父。这叶七,就没半个字给我吗?
阿响于是将叶七的信掏出来,递给他。韩师傅打开信,抽出来,左看右看,又翻过来,渐渐皱起眉头,又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他把信递给阿响,说,你也看看。
阿响接过来,看这信,竟然没有一个字。对着阳光再看,还是一张白纸,反面也是。
装神弄鬼,送个细路哥来,俾我自己执生[注]。韩师傅说。
②
阿响一时间有些茫然。那张白纸在手里头,太轻薄,有微风从窗户吹进来,吹得哗哗响。
韩师傅坐得直一些。他对阿响说,既如此,你就留下吧。我这近来人手不够,你兼做小按,包食宿。
阿响想一想,终于说,韩师傅,你认识音姑姑吗?
韩师傅笑一笑,什么阴姑姑、阳姑姑,我唔知。
阿响说,这人和我师父认识,经常往来广州和南洋,做瓷器生意的。我想找她。
韩师傅收起了笑容,沉默了。许久后,他开口道,一个手艺人,有自己的本分。不该看的别看,不该问的也别问。你师父就是看得问得太多,累了自己,走火入魔了。
他“噌”地一下,利落地跳到了地上。在大案旁的铜盆净了手,顺着那木梯登到了树桩上,两只脚便稳稳地站在了两个凹陷下去的脚印里。可见他踩在这年轮上,已经许多年了。
阿响见他拎起那只面团,重重地甩在了案板上。几经摔打,面团下落的声音更为沉钝。其中的力道,③
甚至让阿响感觉到了脚下的震动。
韩师傅说,你先走吧。
阿响对他鞠了个躬,转身往外头走。
韩师傅头也没抬,又是面团落在案板上“砰”的一声响。
阿响在得月阁,很快便也驾轻就熟。
对这里,他有一种莫名的熟悉。这熟悉又是他所不自知的。自然不是因于人,而是来自周遭的环境、陈设和器物。当他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发现师父叶七,是将安铺自家的厨房,复制成了一个具体而微的得月阁后厨。灶台的方向,大案摆放的位置,乃至挂墙蒸笼的样式与模具的雕花,竟然都如出一辙。
在劳动的间隙,阿响看着墙上一道自天花板蜿蜒而下的裂痕,有经年潮湿的沁润,而显出淡青色的翕张。他分不清,这潮湿,是来自西关的雨季,还是每日氤氲在后厨的蒸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温暖而湿润的、麦粉在发酵后的丰熟的气息,霎时充盈了他的鼻腔,继而流向了全身。那气息是浓郁的,因为混合众人的汗水,甚至有些重浊。但在这阔大的后厨中,瞬息便也弥散开来。阿响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在他体内悄然滋长、膨胀,甚而渐渐让他贪恋。而这正是他师父叶七曾极力回避的。他又深吸了一口气,想,师父怎么舍得离开这里呢。
韩师傅很少出现在大厨房。有时他过来,在某个灶台前站定,便有人自觉地搬来一只小凳。扶他站上去。他凝神片刻,会一皱眉,突如其来地揭开蒸笼。将笼盖扔在一边。没有人再敢将笼盖盖上,这笼点心就算是废了。有时,他紧皱的眉头,会慢慢舒展开。那上笼的师傅,④
便松了一口气。
当看着他那孩童般的背影,步伐庄重地走远了。人们才开声,有些快活地奚落那个被惩罚的师傅。而阿响却惊异于方才的安静。渐渐他知道了一种传说。韩师傅巡视厨房,赏罚的标准并非是用眼睛看,而是听。他凝神时,旁人亦屏息,他便从蒸笼水汽升腾的声响,来判断是否是恰当的火候。
然而,韩师傅却没有为难过阿响,也没有过夸赞。然而仅有一次,他走到阿响身旁,抬头看了一会儿,开口道,小按,你师父只有一项输我,就是造虾饺。不是输在快慢,是输在比我多包了两道褶。
阿响与众人一般,目望着韩师傅矮小的身形,消失在楼梯拐角的阴影处。
[注]执生:粤语,相机行事。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入了阿响对师父叶七的回忆,这种补叙手法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鲜明。
B.文本结尾部分写阿响与众人目望着韩师傅离开,言有尽而意无穷,极有艺术感染力。
C.“俾”“唔知”“执生”和“细路哥”等粤语用词体现了语言风格的地域特色。
D.作者选词炼字较为考究,表达简洁且凝练;写对话不用引号,表达流畅不拖沓。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指楹联书香气息与厨房的烟火气并不“突兀”,对环境的着力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B.句子②中阿响有些“茫然”,是对韩师傅言行的不解,更是对叶七师傅“白纸”信的措手不及。
C.句子③中的“震动”是对韩师傅摔打面团的“力度”的一种夸张的表述,也体现了阿响内心的波澜。
D.句子④中“松了一口气”暗示了上笼师傅对韩师傅的长期忍耐与妥协,间接地展现了韩师傅的严格。
7.为什么阿响在得月阁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试结合文本分析。
8.中国匠人历来重视技艺之道,庖丁所追求的“道”在于“依乎天理”。结合文本内容,你认为韩师傅追求的“道”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答案:
5.A 6.D 7.①得月阁后厨的环境、陈设和器物是他熟悉的,与安铺自家的厨房如出一辙,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
②叶七是阿响的师傅,阿响在叶七师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熟悉感。
③阿响对厨艺有着深厚的热爱和追求,而得月阁是一个充满厨艺气息的地方。 8.韩师傅追求的“道”主要体现在他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坚守本心。
①他重视技艺的精益求精,对自己的技艺有极高的要求,如他能够仅凭听觉就能判断蒸笼火候,造虾饺连包褶都讲求精准等,体现了他对技艺的精湛掌握。
②他强调坚守本心,比如对阿响的教导,让他不要过多地窥探和询问,专注于自己的本分;长年练功而致深陷的脚印,可见其不竭意志和坚韧心力。这些都体现了韩师傅对技艺之道的追求和坚守。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补叙手法”错误,原文中插入阿响对师父叶七的回忆和内心活动并非补叙手法,这些回忆和内心活动是通过阿响的内心活动展现的。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D.“暗示了上笼师傅对韩师傅的长期忍耐与妥协”错误,虽然提到了“松了一口气”的细节描写,更多体现的是上笼师傅因为得到韩师傅认可后的放松和安心,而非对韩师傅的长期忍耐与妥协。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结合“叶七,是将安铺自家的厨房,复制成了一个具体而微的得月阁后厨。灶台的方向,大案摆放的位置,乃至挂墙蒸笼的样式与模具的雕花,竟然都如出一辙”可知,得月阁后厨的环境、陈设和器物是他熟悉的,与安铺自家的厨房如出一辙,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
②文中提到阿响不明白“师父怎么舍得离开这里”,后厨是阿响的叶七师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阿响又在这里工作,自然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熟悉感。
③结合“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温暖而湿润的、麦粉在发酵后的丰熟的气息,霎时充盈了他的鼻腔,继而流向了全身……有一种东西在他体内悄然滋长、膨胀,甚而渐渐让他贪恋”可知,阿响热爱厨艺,自然热爱厨房的环境和氛围。得月阁是一个充满厨艺气息的地方,韩师傅领导后厨追求更高的厨艺,这也是阿响追求的,他很自热地融入其中。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庖丁所追求的“道”在于“依乎天理”,具体为解牛的纯属技艺和解牛的理念或者态度。韩师傅的与之相同,体现在对厨艺的追求和职业精神。
①文中有“韩师傅巡视厨房,赏罚的标准并非是用眼睛看,而是听。他凝神时,旁人亦屏息,他便从蒸笼水汽升腾的声响,来判断是否是恰当的火候”,可知他能够仅凭听觉就能判断蒸笼火候;“你师父……造虾饺……输在比我多包了两道褶”,他造虾饺连包褶都讲求精准。可见他对自己的技艺有极高的要求,重视技艺的精益求精。
②做厨师,韩师傅强调坚守本心。“一个手艺人,有自己的本分。不该看的别看,不该问的也别问”,对阿响的教导,让他不要过多地窥探和询问,专注于自己的本分;“有两个深深凹陷的脚印……两只脚便稳稳地站在了两个凹陷下去的脚印里。可见他踩在这年轮上,已经许多年了”,长年练功而致深陷的脚印,可见其追求厨艺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些都体现了韩师傅对技艺之道的追求和坚守。
综上可见韩师傅追求的“道”主要体现在他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坚守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