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枪炮与玫瑰(节选)
曾剑
①
一九五O年十月十九日黄昏,霞光如锦,倒映在鸭绿江水面,随着光影的移动一点点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远了。夜幕袭来,透澈明净的江水,②
被暮色一点
点漫染。天渐暗,唯有那条手掌宽的白色国境线,横在浮桥中央,清晰可见。
宋春来在举步跨越国境线的那一刻,猛回头,望一眼就要离别的祖国。幕色迷茫,他的心也是迷茫的。他不知道这一别,还能否踏上归途。
宋春来是某军文工团一名副排职军官,十七岁,已和杨秋花一起跟随文工团征战一年有余。宋春来想多看一眼祖国,后面的人挤上来。他回过头,眼前是朝鲜的土地。
过了江,上岸,进入一片松树林,天更暗,步子慢下来。行不多时,团长陈聚族喊:“停止前进,搭帐篷!”其实并没有帐篷,只是在林子里选块平地,展开篷布,四角扯在树上,遮挡露水。军先头作战部队已过,所以大伙并不担心敌人的枪炮,倒头就睡。
清展醒来,曙光初露。原野上,雾似青烟,泥土的气味潮冷。宋春来起身,向外眺望,看见鸭绿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来,渐渐放着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牛车在江边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缓缓而行。赶牛的老人甩着鞭,吆喝着,声音悠扬,漫不经心。女人有的在江水边洗衣,唱着歌;有的穿着长袍,头顶水罐,来回奔走。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她们念叨着,祈祷死神不要光顾这里,枪炮声不要打破这里的宁静,可战争会因为她们的祈祷而远离这里吗?
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虽说他早就是一名革命军人了,可这一年多来,除了在四野中南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唱歌跳舞,就是跟在作战部队屁股后面跑。现在,他才真正有一种踏上疆场的感觉。山里的空气清新,却似乎令人压抑,宋春来内心深处,那不易觉察、不敢面对、不愿承认的一丝恐惧,被他的一个深呼吸压了下去。不久,他听到了枪声炮声,不是幻觉,不是耳鸣,战争真的打响了。尽管枪声炮声离文工团很远,是军步兵师在十几公里外打响的,但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空。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他不是好战分子,他相信,没有人真正愿意打仗,就是被称为“好战分子”的军长楚天明,也不是真的好战,只是被逼到那条路上。
打吧,既然战争不可避免,打他狗日的美国佬!宋春来这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骂了句粗话。
三天后,文工团的“采风”活动被批准,文工团员欢呼雀跃,打点行装出发。
文工团去的是一营。一营构筑的坑道里,淡淡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坑道里贴着标语:“欢迎文工团的兄弟姐妹!”“绝不让文工团员伤一根毫毛!”文工团员看着这标语,心里暖烘烘的。杨秋花鼻子一酸,眼泪就要往下落。她陡地明白:这些可爱的兄弟们,说文工团只会添乱,不是不炊迎文工团,是不忍心文工团员到这残酷的地界。杨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风吹得零乱的头发,挺起胸膛。她要为兄弟们尽情歌舞。
战争激烈,战斗部队伤亡陡增。文工团编入临时医疗队,没时间演节目。面对一个接一个被拾到眼前的伤员,杨秋花有些不知所措。防空洞不够用。没有帐篷,在夜风夜露中,病号会得伤寒。陈聚旗命令宋春来:“去找几间民房!”
他们终于找到了几间民房。男队员不断地把伤员抬进来,女队员配合军医护理。这年雪来得早,白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大地。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没有防寒鞋,只穿着高腰胶鞋。
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她不想把他们转入后方,转入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她命令女队员们把这些伤兵的鞋脱下来,用雪给他们擦脚,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可是,往往刚把这个人的脚放进去,另一个人又被抬进来。③
桶不够用,脸盆不够用,人手也不够用。让一只冻伤的脚缓过来得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不够用。杨秋花解开衣襟,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别的女队员也学着她的样子,怀抱一只脚。野战医院的院长看见杨秋花这么对待冻伤的战士,吼道:“你这样让他们等着,会要了他们的命,赶紧送往后方。”杨秋花说:“到了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腿重要还是命重要?”院长吼道。杨秋花哭了,说:“他们年纪轻轻,不能没有腿。”院长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干不了就走开,不要在这里添乱!”杨秋花不再吱声。杨秋花想,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院长的错。
战争来得这么快,这么猛,这么惨烈,是杨秋花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他的父亲母亲要是看见了,心里该是多难过,他们肯定也不想活了。杨秋花这么想着,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男孩死了,他还是个孩子,可是,他死了。他在闭上眼的那一刻,居然冲杨秋花笑了,小声地说:“同志,你长得像我姐,真好看。”杨秋花再也控制不住,号陶大哭。
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转移。④
血染的军装在初冬的阳
光里,灰黑油亮。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身子别说洗,抹擦一下都没能够。人行在
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春来跨越国境线时内心感到“迷茫”,反映了他对前途未卜、生死难料的前景的忧虑。
B.文工团进入朝鲜后没有真正的帐篷,由此可以想象他们将要在战场上面临的艰难处境。
C.文工团员们听到可以去前线“采风”的消息后十分开心,体现了他们想为战争尽力的迫切心情。超然客公众号
D.院长连续冲杨秋花吼,表现出他对文工团临时编人医疗队却起到相反作用的强烈不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将故事发生时间写得较为具体,紧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句子②写夜幕降临时的景象,与前文玫瑰色的霞光形成对照,暗示了战争危险步步逼近。
C.句子③连用三个“不够用”,既突出了部队医疗条件的艰苦,也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惨烈。
D.句子④中灰黑油亮的“血染的军装”与战士们脏乱的外表组成一幅冲击力极强的画面,让人动容。
8.“清晨醒来”和“这可怕的寂静”两段写出了宋春来多重心理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作为一篇战争小说,本文将大量笔墨聚焦到杨秋花这个人物身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二)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D(“起到相反作用的强烈不满” 理解错误)
7. B(“暗示了战争危险步步逼近”错)
8.①对和平生活即将遭到破坏的担忧。②战争真正到来的恐惧。③战斗开始后,内心的热血沸腾与勇敢。(4 分。一点1 分,三点4 分)
9.①用大量的笔墨写杨秋花,突出了战争中女性的形象,有茫然无措,有坚强勇敢,有温情柔情,使人物形象丰富而立体。②与前文宋春来对战争的感受形成呼应补充丰富文章内容,加深读者对战争的认知。③充分表现女性在战争中遭受的身心磨难,更能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突出战场后方女性对战争的勇敢承受,对托出志愿军战士不惧战争、敢于胜利的抗美援朝精神。(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