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才让》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才让
杨志军
母亲看了父亲的来信有些泪汪汪,上前摸着小孩的头说:“这就是才让吗?”才让忽地抬起头,眼睛星星一样眨了一下。年轻藏族通信员说:①
“才让的耳朵关门啦,舌头变硬啦,听不见也说不出啦。”他汉话不怎么流利,但表情达意足够了,他叮嘱道:“才让就留下啦。”
在通信员拉马离开时,才让下意识地跟了过去,母亲上前牵住他的手。母亲说:“不知道你们两个谁大,看上去差不多。”我凑过去想跟他比个子。他吃惊得后退着,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一阵风吹来,我的鼻子里顿时灌满了浓浓的酥油味。超然客公众号
这是一个星期天,已经下午了。斜射的阳光把小巷分割成了阴阳两半,风也是一边凉一边热。②
才让走在阳光里,望着两边高高的土墙和前面深深的门洞,好几次都想停下来。母亲牢牢攥着他的手说:“你第一次来西宁吧?现在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后来才让告诉我,他当时忐忑极了,就像一只小羊闯进了陌生的羊群。不不,他比小羊更不幸,小羊在陌生的羊群里会高声咩叫着寻找母羊和熟悉的伴侣,他却只能一声不吭,连表示一下疑惑都不可能。他来自草原,对城市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抵触,所有迎面而来的,对他都是无法判断优劣好坏的巨大未知。
我们进了院门,又进了我家居住的南房。姥姥惊讶道:“这是谁家的娃娃,你怎么领进来了?”姥爷说:“别紧张,人家又不是来吃来喝的。”母亲说:“不吃不喝来家里干什么?”姥爷姥姥包括我都愣住了。这是一九五九年的下半年,渐渐凸显的饥荒让谁也无法轻松面对家中来客这件事,连不到五岁的我都本能地有了沉甸甸的压力。我朦朦胧胧意识到:本来就吃不饱的食物又要从我们嘴里扒拉出去一些了。母亲又说:“他阿妈死了,洋洋他爸也差一点死掉。”然后拿着信念起来,还没念完,姥姥就哭了。姥姥一手抱住才让的头,一手摸着他的光脊梁:“没娘的娃娃太可怜,大夏天还穿着皮袍,光身子上连个衬衣也没有。”说着又哭。母亲也抹起了眼泪。姥爷长叹一声说:“这是恩人的娃娃,我们不能对不起。”我那时还不理解父亲信中的话,也不理解大人们的眼泪,只觉得家里来了一个小藏族人,他已经没有阿妈了。我警惕地想:是不是他没有了阿妈,就来这里找阿妈?这里的阿妈是我的阿妈。   

就这样,才让成了我家的一员。他用极快的速度学会并适应着一切,包括每天洗脸刷牙,换下皮袍穿上短衣长裤,用筷子吃饭等等。而且,许多事他一学会就甚至比我做得更好,饭后他能把碗舔得干干净净,而我却常常需要姥姥或姥爷拿过去再舔一遍。当然,他必须适应的还有我的情绪,对只能吃个半饱的忍耐,以及家里家外许多意想不到的事。
一次姥爷带着我们两个去理发铺理发,姥爷让我先来,我不知为什么死活不肯。才让以为我害怕,以为用刀剪搞掉头发会很疼,也害怕得抖起来。不该理发的姥爷只好让理发匠先在自己头上又剪又剃又刮。才让看到姥爷有说有笑,眼里的惊恐这才消失。当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跟城里所有的男孩一样也有了一头短发时,④
呆钝了半晌,突然又轻轻笑了一下。
但对才让来说,真正需要适应的还是不停息地看病吃药。母亲是省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每天早晨起来,母亲的第一件事就是叫才让,她期望能把才让从梦中叫醒。她常叮嘱我:“你要多跟他说话,不管他听清听不清,这是治疗的一部分。”我说:“我才不说。”
其实我没有少说。我经常对他发号施令:“我是大将你是喽��,冲啊……”我发现只要我重复几遍,他差不多都能听懂。院子里别的小孩子有时也会学我的样子对才让发号施令,我便说:“我家的才让,不准你命令他。”有时我们也会去巷口玩斗鸡,去街上赛跑,去更远的城墙根里打石头仗,去城门口拾钱――曾经我在这里拾到过一分钱,就觉得这里永远都有钱。才让跟我们一样开心,尽管他笑不出声来。
有时姥爷会带我们去城外的野地里寻找野菜,去西门口排长长的队买青海湖的干板鱼,去粮店购回越来越少的供应粮,去北门外在农民收获过的洋芋地里挖洋芋,在割过的麦地里捡麦穗。才让在逐渐适应之后很快就显示了比我更强的能力。才让还频频显示了他的力气。当然,后来我才知道,草原上的牧人有抱牲畜的喜好,才让的力气是抱藏獒抱绵羊抱牛犊抱出来的。我服了,对才让也不像以前一样了,我开始信任他依赖他甚至感激他。
那天姥爷带我们去西宁南山根里挖地皮木耳,路过一片菜地时,一只大狼狗冲我们叫起来,我一害怕撒丫子就跑。接下来的情形是:大狼狗追我,才让追大狼狗。就在大狼狗扑向我时,才让揪住了大狼狗的尾巴。大狼狗放掉我,回头咬他,却突然又改变主意,尖尖地叫了几声,脱逃而去。姥爷跑过来说:“才让不光力气大,胆子也大,洋洋你要记住,人家救了你。”但在我的感觉里,才让除了胆子大,还有一种能让大狼狗害怕的神秘力量。我钦佩而感激地望着才让。才让却像什么事也没做,呆呆地望着南山腰里的庙宇,望着庙宇旁边的缓坡上,那些零零散散吃草的羊。
(节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叙写母亲两次读父亲的来信,巧妙地交代了才让与“我”家非同寻常的关系。超然客公众号
B.藏族孩子才让初到“我”家时忐忑不安,但是他很快就学会并适应了全新的城市生活。
C.“我”经常对才让发号施令,却不允许别的小孩子这样做,都源于“我”对才让的爱。
D.饥荒年代,城市里的“我”和家人有时得去寻找野菜,生活得比草原上的牧人更艰难。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关门啦”“变硬啦”,采用比喻修辞,含蓄地写出才让是个丧失了听说能力的聋哑孩子。
B.句子②中的“阳光”“土墙”“门洞”意味着希望、隔膜与未知,渲染了才让内心本能的恐惧和抵触。
C.句子③承上启下,下文从“适应”和“适应之后”两个阶段展开,叙写才让如何真正成为“我家的一员”。
D.句子④写才让的心理变化,“呆钝半晌”可见他对短发形象的惊异不适应,“轻轻一笑”表示欣然接纳。
8.选文“我们进了院门,又进了我家居住的南房”这个段落,写出了才让到来后我们一家人的不同态度。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小说的叙述以“儿童视角”为主,间有“成人视角”。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采用“成人视角”的好处。(6分)

 

 

答案:

6. D  (“比草原上的牧人更为艰难”,文中无据。)
7. A(“比喻修辞”错)
8.①母亲读过信后便知才让是恩人的孩子,留下才让的想法很坚定;  (1分)
②姥姥、姥爷对才让的到来,起初感到疑惑、紧张,后来怜惜并接纳:(2分)
③我担心被分走食物和母爱,对才让的到来感到有压力,心生警惕;  (1分)超然客公众号
(母亲、我的态度各 1分,姥姥、姥爷的态度2分,共4分。)
9.①补充交代了才让米到新环境后的不安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②进一步交代了“我”对才让警惕、钦佩感激的原因,使有关“我”的情感变化的情节推动更为自然;
③明确交代了时代背景,表达了饥荒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温情,使小说主题凸显;④成人视角所交代的各方面信息,便于读者更充分了解小说背景、理解人物,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满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