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园师傅
杜卫东
我和妻到一家饭馆就餐。①一进大堂,见左手的圆桌旁有位客人,身材敦实,留着花白相间的板寸,脑袋不大,形状椭圆,像一个刚刚从土里刨出的大号马铃薯。一扭头,两道眉毛漆黑而浓密,鞋刷一般。见我直勾勾地看他,他友善地一笑,露出两颗略显凸起的门牙――哟,这简直就是记忆中的林园师傅!
瞬间,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尘封多年的往事像洪水一样呼啸而至。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分配到北京第一机床厂重型铸造车间当工人,林园师傅是车间副主任。后来,我被车间抽调去搞宣传。印象中,林园师傅总是穿一身半新的劳动布工作服,在车间四处转悠,面孔严肃,双手倒抄在背后,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往往夹着一块桃酥,趁人不备,会咬上一口。 当然,他完全有资格这样做,他是八级工,月入108元,相当于我们徒工的七倍。他不仅手头宽裕,身上的光环也极为耀眼,作为一名老工匠,林师傅被提拔为统领近千人的车间副主任。 因为长期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他落下一身毛病,一有饥饿感胃就难受,所以,不时需要用桃酥垫吧一下。
关于林师傅,车间流传着许多他的趣闻。有一次,几个师兄弟恶搞,趁他不在办公室,从他的三屉桌里摸出了一盒“大前门”,撕开烟封,将里面的香烟替换成八分钱一盒的“大生产”,然后重新粘好烟封,放了回去。第二天上午,工段长以上级别的干部开会,林师傅打开那盒烟,抽出一支点燃,吸了一口,轻轻吐出烟雾,眉峰渐渐蹙起。他用食指和拇指缓缓转动着纸烟,一脸疑惑。 当他不经意间看到“大生产”的烟标时,“噗”的一口吐出余烟,表情凝重地拉了一下身旁的车间主任,说:“我还琢磨呢,怎么抽着味儿不对? 原来,烟被换了。”他把没抽完的半支烟在鞋底摁灭,一脸严肃地感慨道:“看来,这烟厂的管理水平实在堪忧!”想了想,又一脸困惑地叨咕:“不对呀,两个烟厂生产的烟,怎么能够调包呢?啧啧,怪了。”
令人忍俊不禁的事儿当然不止这一桩。林师傅没上过学,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扫盲班摘的文盲帽子。可巧,那一次车间主任外出开会,由林师傅替代他做年终总结,讲稿是由我执笔的。我的字迹工整,林师傅认我的字问题不大,但千算万算,没想到在另一个细节上出了岔子。 为了增强效果,我在讲稿上作了个别提示,比如“此处要加重语气”“此处应有掌声”,没想到,林师傅照本宣科。 当他一本正经地读出这样的提示语时,席地而坐的几百名工友一愣,开始没有缓过神儿,继而,笑声和掌声差点把屋顶掀起来,其效果,为历年年终总结最佳。林师傅也为自己剑走偏锋而取得的意外效果暗自得意,证据是,这之后,他一度把桃酥换成了稻香村的萨其马,价位提升了至少两个档。
后来,机缘巧合,刚刚恢复业务的中国青年出版社要调我去当编辑。于我,这是一次命运的华丽转身,可是车间主任不放。②那是一个很倔的小老头,大家背后都叫他“掌柜的”,在车间说话一言九鼎。他不但不同意我的调离申请,还一生气,“发配”我到班组当了一名翻砂工。
难忘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车间里吊车轰鸣,铁水迸溅,林师傅倒背着双手走到我身旁。只不过,他没有夹着桃酥或者萨其马,而是手一扬,变出了一张《北京日报》。他指着副刊上的一首诗《老支书的闹表》,问我:“这是你写的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林师傅笑了,无数皱纹在他的脸上扩散,像是一朵绽放的秋菊。 “杜――”他不叫我“小杜”,而是单音节一个“杜”,尾音有点上扬,还略微带点颤音。 “啧啧,有出息。 师傅别的不懂,但有一个道理,师傅心里明镜儿一样:是金子就会发光。”这之后,我在《北京日报》和《工人日报》又发表过几首诗歌,林师傅总是在第一时间把报纸送到正在干活的我手中。
在车间搞宣传时,我曾和林师傅一组,参加了一次干部下车间劳动,任务是把刚从火车上卸下来的一车皮沙子运到车间一角。林师傅干活极不惜力,他脖子上缠着一条蓝毛巾,推起装满沙子的小车,躬身一溜小跑,不时用毛巾擦一擦脑门沁出的热汗,全然没有一位八级老工匠的傲娇。累了,我们两人就躺在铁道旁的沙堆上休息。③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夜凉如水,有枯叶随风落下。偶尔,铁道旁的草丛里会传出几声秋虫的鸣叫。一轮明月挂在夜空,月辉如银,好像为大地铺了一层白霜。他点燃一支“大前门”,悠悠吐出一片烟雾,叫了一声“杜――”然后问我:“你说,这天得有多大呀?”我觉得,这个问题从一个老头儿嘴里提出,有点违和,便微微一笑,未置可否。林师傅似乎也不期待我回答,自顾自道:“你想过没有? 前推一百年,后延一百年,这天还是这天,一点也不会变,可人呢,却换了好几茬。”我没有搭话,暗想,这老头儿是想表达天地无垠、人生短暂的感慨吗?
后来,我终于调动成功,临走前专门去向林师傅告别。④坐在三屉桌后的林师傅依然一脸严肃,他抽出一支“大前门”,破天荒地让了让我,我说不会,他眉宇间露出一缕欣慰,说:“不会,好。坏毛病,别学。”然后打火点燃,深吸一口,待烟雾消弭于无形,开始鼓励我,言语中,颇有几分预言得以实现的自得。末了,破例送我到车间门口。我走出很远了,他还向我招手,暮色中,他就像一棵虬曲盘结的老树。从此,我们天各一方,各自为生活忙碌。原以为,他已淡出我的世界,没想到,他一直占据着我心房的一角,一有契机,便会现身与我相遇。
“先生,里边请。”服务员见我站着愣神,走过来招呼。
经过那位老人身边时,我又认真打量了他一番――喊,活脱脱一个林师傅! 只是,那时我二十出头,他已年近花甲,而今如果健在,他该是百岁老人了。 而眼前的“林师傅”精神矍铄,充其量不过六旬。我打电话给工友,确认林师傅已经在十几年前离世,一阵唏嘘,不禁又想起了那个星月交辉的秋夜。
……林园师傅,你可认同徒弟迟到的解读?
天道不变,岁月长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偶遇的一位食客的长相,就让“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可见林园师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大前门”香烟被调包成“大生产”香烟,林园师傅故作糊涂,不深入追究,只是出于对年轻人的关爱。
C.林园师傅将桃酥换成更贵的萨其马,是他对自己剑走偏锋、做了被认为是历年最佳年终总结的自我奖赏。
D.林园师傅赞扬“我”有出息,“总是第一时间把报纸送到正在干活的我手中”,可以看出他对知识的尊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写眼前那位不知名的食客,自然引出回忆,结尾再次写食客,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B.②处既有典雅的成语,也有贴近生活的口语,还有幽默的俏皮话,语言生动风趣,亦庄亦谐。
C.③处描写了夜色冰凉、枯叶纷飞、秋虫嘶鸣、明月低垂的凄凉哀婉的画面,为后文人物的感慨作铺垫。
D.④处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选取典型细节,将林园师傅的形象刻画得立体丰满。
8.为什么林园师傅“一直占据着我心房的一角”?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5分)
9.文章倒数第二段省略号部分,既是“我”对林园师傅秋夜感慨的解读,又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请结合全文,补充省略号部分的内容要点。 (6分)
答案:
(二)(17分)
6.(3分)B【解析】“故作糊涂,不深入追究,只是出于对年轻人的关爱”,于文无据。
7.(3分)C【解析】“凄凉哀婉”错。
8.(5分)①林园师傅个性鲜明:严肃、憨直可爱、内心丰富。②林园师傅有爱岗敬业的精神。③林园师傅鼓励我成长(答爱才惜才,鼓励我创作亦可)。
评分参考:第①点3分,其中概括2分,解说1分:第②点1分,第③点1分。
9.(6分)①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历史长河是永恒的。②像林园师傅一样的普通人,人生虽然短暂(虽不完美),但认真工作,努力奉献,这样的群体值得被铭记。③历史正是由这样的普通人绘就的、推动的。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省略号部分原文:是的,历史不会谢幕,旧的结局总是新的故事的开始。每一代人都曾用力活过,个人故事纵然微渺,然而它们和历史叙事互为表里,同样应该被后人所珍重。我们虽不完美,但历史正是由一代一代并不完美的普通人所推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