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黄昏时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时分
肖复兴
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
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萎萎,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电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
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
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
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
(选自《新民晚报》2021年11月23日第20版)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写旧日京城的黄昏景象,既写了瓦片翻涌、炊烟袅袅的外景,又写了烧火做饭、葱花飘香的内景,很有立体感。
B.作者在北大荒生活了六年时间,却一次都没有注意到这里黄昏时的情景,是因为满目荒凉的环境让其厌烦,无心去看。
C.作者回忆青春时光的黄昏,将归巢的雨燕喻为在夕阳金色光芒下飞舞的一群群墨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数量之多和景色之美。
D.面对离开北大荒时黄昏的壮观景象,“我”和秋子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既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E.本文时间跨度较大,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将人生不同阶段黄昏时分的画面连缀起来并逐一展现,意蕴丰富。
17.请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本文中的作用。
18.文章以“黄昏时分”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19.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20.本文作者曾说,散文写作在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都要讲求“清”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这一创作观的理解。

 

 

答案:

16.BD 17.①照应标题;②吸引读者;③营造气氛;④引出下文;⑤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18.①交代了写作对象――作者在黄昏时的所见与所想;②“黄昏”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作者围绕黄昏风景组织文字;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展开思考与联想:黄昏时分会发生什么,作者会看见什么。    19.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将炊烟比作精灵,将夕阳比作橙红色大灯笼,将夕阳西山比作帷幕慢慢拉下。这几组比喻使得所写内容极具画面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晚间景色的喜爱之情于赞叹之感。    20.①本文描写日常生活图景,如青春的美好、北大荒的奋斗、异国看孩子,语言力求通俗,朴实无华,给人清淡之感。②本文于叙事中自然融入了不同年代日常生活中的黄昏景象,体现出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感悟,行文清晰流畅,浑然一体。③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让作者忆起了青春的灿烂;离开北大荒时的黄昏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壮观和生活的从容、辉煌;等候校车时的黄昏,让自己感受到了人生的期待、盼望和温情,余韵悠长,有清隽之感。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是因为满目荒凉的环境让其厌烦,无心去看”错误。从文中第4段可看出,“一次都没有注意到这里黄昏时的情景”的原因是作者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劳累,导致心理上疲惫不堪。
D.“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错误。文中有“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可见是因为第一次见到与经常见到才有不同的态度;同时文中也无证据表明秋子有“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故选BD。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段是作者对旧时北京黄昏情景的回想,这一内容照应了文章的标题“黄昏时分”。
其中“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等内容非常感性,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也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这一段描写也为引出下文对自己高中生活的回忆,以及作者在下乡时在北大荒所看到的黄昏情景作了铺垫。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文章以“黄昏时分”为题,首先是交代了写作对象。作者先写旧日北京的黄昏景象,接着引出了对自己高中生活的回忆。再写自己上山下乡时在北大荒所看到的黄昏景象,再写自己在美国的经历,看到的美国的黄昏时分的情景,最后写安拉的歌曲《黄昏》和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黄昏是作者的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黄昏时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看似散漫,但“黄昏时分”是文章的主要描写内容,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不同黄昏景象,标题如一根丝线将文章的材料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最后,本文的标题还为读者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是什么地方的“黄昏时分”?“黄昏时分”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让读者拥有了阅读的兴趣,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动力,让读者有兴趣向下阅读文章。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语句的能力。
文章画波浪线中,作者首先对炊烟升起的场景展开了描写,作者以“活了似的,精灵一般”来形容“淡淡的白烟”,这是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炊烟比作精灵,生动地表现了炊烟袅袅升起、活泼灵动的特性。而在描写夕阳时,作者说“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以及“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这里也是将夕阳比作一盏橙红色大灯笼,以表现其红、大、圆的特点,以及落下时如帷幕慢慢拉上使得天空慢慢变黑的特点。
而上述袅袅炊烟、夕阳欲颓的景色,使得作者笔下的傍晚景色极具画面感,让读者如亲眼所见。而作者之所以将景色描述得这么美,皆是因为他对这黄昏风景充满了喜爱,以及备受震撼。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文体特征、表现手法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从语言上看,本文描写日常生活图景,我与老街上的发小一起复习功课,“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写出了青春的美好;驻守北大荒期间,“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写出了北大荒的奋斗时光;“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等语言写异国看孩子,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朴实无华,给人清淡、不事雕琢之感。
从行文思路看,本文依次写了上学时期送同学时看到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青年时期离开北大荒时看到绚烂的黄昏,人到中年于异国他乡接孩子时看到异国的黄昏,于叙事中自然融入了不同年代日常生活中的黄昏景象,同时体现出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感悟,行文清晰流畅、自然,浑然一体。
从具体内容看,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青春眼中的黄昏,生动而绚烂;“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让作者忆起了青春的灿烂;
离开北大荒时的黄昏,“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北大荒的黄昏深沉、壮美,一如成长的青春,“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壮观和生活的从容、辉煌;
等候校车时的黄昏,“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让自己感受到了人生的期待、盼望和温情,余韵悠长,有清隽之感。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8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