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
陆蠡
院子里的鸡缩头缩脑地踱进埘里去了,檐头嘁嘁喳喳的麻雀都钻进瓦缝里,从无人扫除的空楼的角落,飞出三三两两的蝙蝠,在院宇的天空中翻飞。蝙蝠可说是夜和黑暗的先驱,①
它的黑色带钩的肉翅,好像在牵开夜的帷幕,这样静悄悄地,神秘地。
这时候,这家里的年青的媳妇,从积满尘垢的碗碟橱的顶上拿下一个长嘴的油壶,壶里面装着点灯的油。她一手拿壶,一手拿灯,跑到天井跟前――那里还有暗蒙的微光――把油注在灯瓢里面。她注了一点,停一停,把灯举得和眼睛相平,向光亮处照一照,看看满了没有,拿下来再加一点油,复拿起照了照,又加上一点,等到灯里的油八分满的样子,等到油面和瓢缘相差二分的样子,才住了手。一边把油壶放还原处,一边顺手在一只破灯笼壳里抽了两条灯芯,把它们浸在油里,让灯芯的一端露在瓢外二分长短,而另一端则像两道白色的尾巴翘着。
少妇把灯放在灶突上。这是灶间的中心点。不论从那一方量来,前后也好,左右也好,上下也好,都是等距离。她从来没有想到这所在是室内的正中心,只觉得放在这里很好,便放在这里了。她每次都这样放,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毫不以为异。
少妇没有伸手点灯,只是在灶门口坐下。灶里还有余火,吐着并不逼人的暖气。锅里的饭菜熟了,满室散着饭香。她把孩子拖到身边来,脸偎着他,若有所待地等着。②
等着谁呢?不,她只等着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天黑。她要等天黑尽时方才举火点灯。她知道就是一滴的灯油也是不能浪费的。
这是一盏古式的青油灯。和现在都市里所见的是大不相同了。这灯在乡间仍被普遍地用着。
坐在灶前的媳妇,她来这家里很幸福,大家都爱她,丈夫在外埠做工,在一定的时候回来,从来没有爽约。膝前的孩子则已经四岁了。她的公公婆婆――都还健在。
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她推开孩子,拿一片木屑在尚未尽熄的灶火中点着,再拿到灯边点起来。蓦然一间室都光明了。“一粒谷,撒开满堂屋。我给你猜个谜儿,你猜不猜?”“灯,灯。”连说话未娴熟的四岁的孩子都会猜谜儿了。且说灯点着了,这灯光是这样地安定,这样地白而带青,这样地有精神,使这媳妇微笑了。“太阳初上满山红,满油灯盏统间亮”,她在心头哼着儿时的山歌。她,正如初上的太阳,前面照着旭红的希望;她,正如满油的灯,光亮的,精神饱满的,坚定的,照着整个房间,照着她的孩子。所以她每次加油的时候,总要加得满满的,因为这满油的灯正是她的象征。
灯光微微地闪了。这家的公公和婆婆走进灶间来。她看见他们进来了。她揭开锅盖,端出菜和饭。热喷喷的蒸气使灯光颤了几颤。她的公公说,“一起吃了便好”。而她总是回答,“你先吃”,她真是懂得如何尊敬长辈的。每逢别人看到这样体贴的招呼,总要说一声,“一团和气哪”。
饭吃半顿的样子。“剥剥剥”,有人敲门了。婆婆坐在门边,顺手一开。③
头也不用回便说:“二伯伯请坐。”二伯伯便在门槛坐下。
“剥剥剥”,又敲门了,这是林伯伯。他们俩不用打招呼,便一个先一个后。从来不会有迟早。他们夜饭早吃过了。他们总在天未黑的时候吃,吃过之后,站在门口望着天黑,然后到这家里来闲谈。有时这家里的媳妇招呼他们一声说:“吃过吗?”二伯伯便老爱开玩笑地说:“老早,等到今天!”他的意思是说,“我早就吃过了”。超然客公众号
二伯伯和林伯伯在一起,话便多了。他们谈到村前,谈到屋后,谈到街头,谈到巷尾。真不知他们从哪里得到许多消息。④
像是专在打听这人间琐事,像义务的新闻访员。谈话便不知不觉地转到灯上来。
“我有一次到城里去。他们点的都是洋灯,青油灯简直看不到。他们点的是洋油,穿的是洋布,用的是洋货,叫人看得不服眼。”
“他们作兴点洋油,那有什么好处。洋油哪里比得上青油!――这屋子里点的是青油――洋油又臭,又生烟,价钱又贵,风一吹便熄,灯光也有点带黄。青油呢,灯花白没臭气,又不怕风,油渣还可以作肥料。洋油的油渣可以作肥料吗?”
“是啊!我说城里人不懂得青油的好处。譬如说,我们一家有两三株乌桕树,每年你不用耕锄,不用施肥,可以采几石桕子,拿到油坊里去,白的外层剥下来可以制蜡烛,黑的芯子可以榨青油。桕子的壳烧火。这些城里人哪里懂得。”
林伯伯忽然指着浸在油里的灯芯,说:
“灯芯只要点上一根便够了。两根多花一倍油。”
“因为伯伯们在这儿,点得亮点。”媳妇说。
“讨扰讨扰。”
谈话又移到灯芯上面。二伯伯和林伯伯谈着灯芯是怎么样的长在水边的一种草,便是编席子的草,灯芯还可以做药;又说有一种面,很脆很软,像灯芯大小,叫作灯芯面。
媳妇在这时候正洗着锅子。不一会儿灶头抹净了,舀一盆热水洗手,又把快要睡去的孩子擦了一把脸,解下腰上的围裙,拿一根竹签子剔一剔灯花。
伯伯们都告辞了。他们还要到别家去闲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
媳妇一手提了灯,一手牵了孩子。施施然向自己的卧室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通过对鸡、麻雀、蝙蝠的描写,渲染了乡村凄凉、残破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B.文中叙写了媳妇给青油灯加油的详细过程,媳妇特意把灯放在室内正中心,显示出她对灯的重视。
C.二伯伯和林伯伯对媳妇的招呼不太在意,得知媳妇点两根灯芯的原因后,他们在表达歉意后告辞。
D.作者在叙述乡村日常生活中赞颂了淳朴的乡民,也暗示了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将面临冲击。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将蝙蝠的翅膀比喻成夜的帷幕,表明夜晚和黑暗的来临。
B.句子②中运用设问,强调她并不是等人,而是等着天黑尽时才点灯。
C.句子③中“头也不用回”并不是待人冷淡,而是彼此相熟到无须客气。
D.句子④中两个“像”用法不同,前一个表示推测,后一个表示比较。
8.文中二伯伯和林伯伯的对话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的关键词是“灯的意蕴”;乙组提出的关键词是“平淡与温情”。请任选一组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案: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A项,“渲染了乡村凄凉、残破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说法不当,这是对乡村环境的形象化描写,表现乡村的静谧。B项,“媳妇特意把灯放在室内正中心”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她从来没有想到这所在是室内的正中心,只觉得放在这里很好,便放在这里了”。C项,“他们在表达歉意后告辞”说法不当,原文中在表达歉意后“谈话又移到灯芯上面”,他们并没有告辞。
7.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A项,“将蝙蝠的翅膀比喻成夜的帷幕”说法不当,原文是“好像在牵开夜的帷幕”,是想象。
8.【答案】①丰富了内容,补充说明了与青油灯灯油的制作、特点、灯芯等相关的信息。②表明了情感,通过对比城市和乡村的灯,写出青油灯的优点,表明喜爱之情。③表现出乡民的淳朴,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以及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不满。(5分。答出2点3分,答出3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注意认真阅读题干中“二伯伯和林伯伯的对话内容”,不要理解为与二伯伯或林伯伯相关的所有内容。然后明确题干问的是作用,从结构、内容、形象、主旨等角度来答题。结构上作用不明显,内容上明显补充介绍了很多与青油灯相关的信息,形象上表现了乡民的淳朴,主旨上表现对青油灯的喜爱、乡村生活的和谐,以及乡民对城市生活的不满。
9.【答案】甲组示例:①灯在文中是指青油灯,是乡民夜晚生活的工具;②灯是满怀希望、精神饱满、光亮坚定、照看家人的媳妇的象征;③灯是乡村生活自然和谐、乡民友好相处的象征。
乙组示例:①“平淡”指媳妇一家和二伯伯、林伯伯等人的乡村生活简单而平常;②“温情”指媳妇对孩子、丈夫的爱和对公公婆婆的孝敬,以及乡邻们的友好;③在平淡与温情中,展示了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乡民的友好相处。(6分,任选一组作答即可,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带有明确任务的情境式题目,要求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任选一组,围绕关键词作答即可,注意把握好关键词,如“灯”的多重意蕴,“平淡”与“温情”的指向。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不要求将短评成文,只需围绕关键词说明思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