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大地上的家乡》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地上的家乡
刘亮程
大概二十年前的冬天,我陪母亲回甘肃老家。这是我母亲逃荒到新疆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回老家。我们一路到酒泉,再到金塔县,然后到父亲家所在的山下村,找到叔叔刘四德家。
进屋后,叔叔先带我们到家里的堂屋祭拜祖先。
叔叔家是四合院,进大门一方照壁,照壁后面是正堂,堂屋正中的供桌上,摆着刘氏先祖的灵位,一排一排,几百年前的先祖都在这里。老家的村子乡村文化保存完整,家家的先人都供奉在堂屋里。家里做好吃的,会端过来让祖先享用。有啥喜事灾事,会跟祖宗念叨。家里出了不好的事,主人最怕的是跟祖宗没法交代。这是我们的传统。祖先供在上房,家里人住在两厢,祖先没丢下我们,我们也没丢掉祖先。
我在叔叔的引导下,给祖先灵位上香。
那是我第一次祭拜自己的祖宗,恭恭敬敬上了香,然后磕头,双膝跪地,双手伏地,头碰到地上,听见响声,抬起来时,看见祖宗的名字立在上头,都望着我。头轰的一下,像又碰到地上。
敬过祖先,叔叔带我们到刘氏家族祖坟。叔叔说,原来的祖坟被村里开成了田地,祖坟占的都是好地,每家一片,新出生的人都没有地种,便从先人那里要地。我们家的祖宗便迁到叔叔家的田地里。
叔叔指着最头上的坟说,这是刘家太爷辈以上的祖先,都归到一个坟里。
我们跪下磕头、烧香、祭酒。
叔叔又指着后面的坟说,这是你二爷的墓,二爷膝下无子,从亲戚家过继一个儿子来,顶了脚后跟。我这才知道顶脚后跟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家族的男人没有儿子,得从亲戚家过继一个儿子来,等这个儿子百年后,要头顶着继父的脚后跟葬在后面,这叫后继有人。
我叔叔又指着旁边的坟说,这是你爷爷的,后面是你父亲的,你爷爷就你父亲一个儿子,逃荒新疆把命丢在那里,但坟还是给他起了。
我看着紧挨着爷爷墓的这一堆空坟,想到我们年年清明,去烧纸祭奠的那个新疆沙湾县柳毛湾乡皇渠六队河湾里的坟,也许只是埋着父亲的一具躯体,他的魂早已回归到这里。
然后,叔叔指着我父亲坟堆后面的空地说,这块地就是留给你的。    
听到这句话,我的头发瞬间竖了起来。我原本认为,我的家乡是北疆沙漠边的那个村庄,我在那里出生长大,甘肃金塔县的那个村庄,只是我父亲的家乡,跟我没有多少关系。可是,当叔叔说出给我留的那块墓地时,我知道我和我父亲,都没有逃出甘肃的这个家乡。他为了活命逃饥荒到新疆,把我们生在那里,他也把命丢在了那里。可是,家乡用祖坟族谱、祖宗灵位又把他招了回来,包括他的儿子,都早已被圈定在老家的祖坟里。
老家用这种方式惦记着他的每一个儿子,谁都没有跑掉。那天我们坐在叔叔家棉花地中间的一小块家坟中,与先人同享着婶子带来的油饼和水果。坟地挨着村庄,坟头与屋檐和炊烟相望。我想能够安葬在这里,即使是死也仿佛是生,那样的死就像一场回家。在自己家的棉花玉米地下面安身,作物生长的声音、村里的鸡鸣狗吠声、人的走路声,时刻传到地下。离别的人世并未走远。先人们会时刻听到地上的声音,听到一代人来了,一代一代的人回到了家,那个家就在伸展着作物根须的温暖厚土中,千秋万代的祖先都在那里,辈分清晰,秩序井然。
后来,我在叔叔家看到我们刘家的家谱。先祖在四百年前,从山西某一棵大槐树下出发,走过漫长的河西走廊,一路朝西北,来到了甘肃酒泉金塔县山下村。家谱用小楷毛笔字写在一张大白布上。叔叔说这是我父亲写的,他是刘家唯一会文墨的人,全家族人供他上学,一度把他看作刘家未来的希望,他却跑到新疆不在了。
以前我只看过装订成书的家谱,那是一页一页同姓人的名字。当我看到写在大白布上的刘姓家谱时,我突然看懂了。在那块白布最上面,是我们家族来到酒泉的第一个先祖的名字,这位先祖名字下面,生命开始分叉,一层一层,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扩散再扩散,等到快到这块白布的底部的时候,这些姓刘的人的名字,已经密密麻麻爬满整块白布。
我知道,所有写在这张家谱里的人,都已经在地下了,他们组成刘氏家族繁复庞大的根系。而这个庞大根系的上面,是活在世上、人数众多、住满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刘姓后人,他们组成一棵家族大树的粗壮树干和茂盛枝杈。每过一段时间,这棵大树上就会有枝叶枯萎,落叶归根,成为家族根系的一部分。
我想,多年之后,当我的名字出现在家谱上时,我已安稳地回到地下,回到刘姓家族庞大的根系中,过着比生更漫长恒久的土里的日子。那时我眼睛闭住,耳朵朝上,像我无数的先祖一样,去听地上的声音,听那些姓刘的后人,在头顶走来走去。我在他们脚下踏实的厚土中,又在他们跪拜供奉的高堂上。我默不作声,听他们哭诉,听他们欢笑也听他们流泪,听他们高歌也听他们号哭,听他们悲伤也听他们快乐。
这是我们的乡村文化所构建的温暖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每个人都知道要回去的那块厚土,要归入的那方祖灵,要位列的那册宗谱,是此生最后的故乡。在那里,千百年的祖先已经成为土,成为空气,成为天空大地。                                  
 (有删改)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隔半个世纪,母亲让“我”陪她来到父亲的老家,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以及对故乡人的思念之情。
B.“祖先没丢下我们,我们也没丢掉祖先。”表现了祖先的精神时时投射在后代人的生活里,后代子孙也时时不忘祖先。
C.在叔叔的讲述中,“我”恍然有悟:“我”并没有逃出甘肃的这个家乡,老家以它特有的方式记着他的每一个人儿子。
D.父亲写在大白布上的家谱,让“我”懂得了,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家族大树的粗壮树干和茂盛枝杈,对此应懂得珍惜和感恩。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到父亲家所在的山下村”,这样的表达表现了“我”对山下村的疏离和陌生感,与后文写自己的情感转变形成对比。    
B.文章对自己第一次祭拜祖宗时的细致描写,烘托出一种庄严的氛围,为“看见祖宗的名字立在上头,都望着我”张本。
C.“我这才知道顶脚后跟是怎么回事”,表达了“我”对家乡这种封建思想的批判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乡村文化的忧思。
D.文章以意取象,选材集中,情感深挚而内敛,表现了“我”对家乡的精神皈依感和对生活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温情。
8.本文带有浓郁的乡土中国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5分)
9.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语言具有“质朴简约”之美,请结合本文加以说明。(6分)

 

 

答案:

6.A(“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以及对故乡人的思念之情”有误)
7.C(没有批判和忧思)
8.(5分)乡村礼制文化保存完整。如祭祀、家谱等文化;对长老的尊重传统深厚。如凡诸重要的事体都向长辈报告,祖宗牌位安排在正房;对血统传承异常看重。如安葬礼俗,家谱继写。(一点2分,两点5分。)
9.(6分)①叙述语言中意象选择质朴,具有乡土气息。如:村庄、土地、槐树等。
②聊天式叙述,朴实无华。如:文中多次转述叔叔对我说的话。
③语言叙述多用短句,简约。如:第五节。
④语言呈现出的情感基调和色彩沉静、朴素。通篇的感情抒发不张扬。(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9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