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跃辉《怒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怒    江
甫跃辉

怒是仄声,江是平声,一条大江,便在此间跌宕奔流。
②回想小时候,很长时间里,是不知道怒江就在自己所生活的县里的,也从没深究过,这到底是一条什么江。直到高中学习地理,才知道了,就在我生活的这偏僻之地,流淌着两条著名的大江,一条是澜沧江,一条就是怒江。
③和怒江见面,是在考上大学,离开保山再回来以后了。
④那天下午,大表哥骑摩托,我和他刚刚会站立的儿子坐后面,沿着陡峭山坡硬生生开出来的曲折窄路,摩托不断往下驶去。道路另一面是悬崖,崖边有灰绿色的铁篱笆(剑麻),这儿那儿,七八米高的花柱耸峙着。只往下瞥一眼,便不敢再看。只能看山坡上,高高的坡顶有鹰在盘旋,或者直面前方,任凭风不断吹来,湿热气流里裹挟着细小的土粒,不时叮叮地击打在眼镜片上。
⑤行不多时,依稀听得摩托声外,还有一种声音,轰隆轰隆,停下摩托细听,是水声!再前行一阵儿,忽见远远的峡谷底,一片黄。是怒江,表哥告诉我。这就是怒江?我再次下车看。水声更响亮了,
而江水是静止的,只是随意的一片黄色,窝在莽莽苍苍的大山间。
⑥这是我第一眼看见的怒江。似乎和想象的一样,又有点儿不一样。
⑦得以走近怒江,则是五六年后了。
⑧车子翻山越岭,日光耀眼,空气灼热。忽地,眼前豁然开朗。宽展的峡谷出现在眼前,谷底平坦,绿意盎然,中间一条亮蓝大江蜿蜒。这就是怒江了!江边的攀枝花树,一树一树,花团锦簇,在白净沙滩之上挺立。是一支支火把吗?临水照影,要让江水沸腾起来了。迎着灼热的风,从车窗望出去,江水无声地移动着,一大块一大块亮蓝,和天空一样的颜色。不,比天空的颜色还要纯粹,还要深厚。
⑨那天,看够了鲜红、亮蓝、净白,赤脚走过了鹅卵石,走过了滚热的沙滩,在路边买了几块钱一把的树上熟的香蕉,吃了怒江鱼,爬上了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还做了什么?记不得了。这一切太不真实。那一天的怒江,不是忿怒的,喧嚷的,而是温柔的,甜蜜的,轻声细语的。温柔得像是无限温柔的天鹅绒,甜蜜得像一个无限甜蜜的梦境。
⑩有了第一次,就会有很多次。如今,我到过怒江边多少次了?数不清了。
⑪有一年夏天,刚刚入夏,虽然落过几场雨了,江水仍旧清澈。江水滔滔,从远处两山夹峙处滚滚而来,迎面撞在黝黑江石上,迸珠溅玉,雪白水花不时朝上涌,几欲将低处的石头淹没。涛声隆隆,相对言语,几不可闻。涛声如此充盈而霸道,听得久了,却觉得这涛声有一种均衡的、恒久的美感。
⑫一条大江,将在夏日里金刚怒目,声声怒吼,皆是雷霆之怒……这样愤怒的大江,更多的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
⑬那是八十年前的事了,我没见过,但一次又一次想象过。
⑭1942年,日寇经缅甸北上,奔逃的老少妇孺,连绵在刚刚贯通不久的惠通桥上,忽然,一辆逆向行驶的车停下来了,为了不阻挡人流,守桥部队要求将卡车推入江中,司机不允,被士兵押到桥边,当场枪毙。枪声一响,在峡谷内炸开,宁静的空气顿时紊乱。突然,枪声大作,是混入江东岸的日军以为行踪暴露,开枪了。守桥官兵立马回击。同时,一声令下,早早埋藏在大桥上的炸药轰然炸响。这是怎样的巨响?
⑮八十载岁月悠悠,静静听――我听不到这巨响,但听得到巨响过后的寂静。
浑浊江水在猛烈的颤抖过后,也显出奇异的平缓。只短暂的一瞬。猛然间,枪声,喊声,哭声,呻吟声,骤然在江面响起,久久回荡
⑯怒江宁静有时,恚怒有时;澄净有时,浑浊有时;开阔有时,旖旎有时……怒江以其多变的面貌,足以抚慰一个人的内心。闭上眼睛,想象着江面上闪烁的日光,倒影的山影和云影,脚下的沙子或鹅卵石散发着细碎或大块的温热,有风徐来,将身后的攀枝花树吹得一阵轻微地晃动,千万花朵彼此碰撞,发出轻柔的絮语……这一切的发生,都是静默的。峡谷空旷,四野无人。这巨大的空洞,对应着内心的空,也抚慰着内心的空。
⑰上上次去怒江是刚过完年后。这天唯一的缺憾是,攀枝花还没开。只不过短短半月,我再到怒江边,江水仍然清澈,但两岸的攀枝花已经开得不管不顾,不惜血本,忘乎所以了,远远望去,连成一大片,可谓云蒸霞蔚。在时间之流中,万物亦如人心,都在起着变化,这变化看不见,却更剧烈,无法阻挡。
(有删改)
8. 第①段写怒江“跌宕奔流”,第⑤段却写它是“静止”的,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9. 赏析第⑮段画线句。(4分)
10. 本文的语言“雄浑又细腻、粗犷又敏锐”,请以第⑯段为例加以评析。(5分)
11. 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冗余,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

 

答案:

(二) (16分)
8.(3分)答案示例:第①段的跌宕奔流总领后文,记叙作者认识怒江丰富形象的曲折过程(1分),第⑤段写怒江的静止,既丰富了文中怒江的形象(1分),也以这一反差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1分)(或设置悬念、为后文写怒江形象的丰富及变化埋下伏笔等)。
9. (4分)答案示例:画线句描写想象中怒江在战争中吞噬桥面人与物的惨烈以及之后的平静的画面,与前文实写自己探访怒江的经历形成对照,虚实结合,丰富了怒江的形象和意蕴(2分)(或从声与静对比等角度赏析);句式上长短结合,先以长句写平缓的景象,再以短句写枪声哭声混杂的激战场景,紧凑的节奏营造了激烈氛围,令人身临其境(2分)。
10. (5分)答案示例:作者写怒江 “宁静又恚怒”“澄净又浑浊”,怒江丰富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极富生命力,笔力雄浑(2分);描写“沙子或鹅卵石细碎或大块的温热”,写花的“触碰”的 “絮语”等笔触细致而敏锐(2分);这种雄浑而细腻的笔触与怒江的粗犷又多变的形象是一致的(1分)。
评分说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语言风格4分,总体评析1分。
11.(4分)答案示例:不同意删去。最后一段在前文由怒江抚慰人心的空之后再交代两次游历中看到的怒江的变化,发出万物亦如人心,都在起着变化的感叹(2分),进一步丰富了怒江的形象(1分),“变化无法阻挡”照应“内心的空”,深化了主旨,丰富了文章的意蕴(1分);这种感叹也是围绕怒江在天地间的“跌宕起伏”的,所以不能删去。(1分)
同意删去。最后一段在前文由怒江抚慰人心的空之后再交代两次游历中看到的怒江的变化,发出万物亦如人心,都在起着变化的感叹(2分)这种感叹和前文写怒江对人的抚慰是矛盾的,消减了怒江抚慰人心的力量,使得全文的重心游离而散乱,因此需要删去。(2分)(或:第⑯段写到这巨大的空洞,对应着内心的空,也抚慰着内心的空,如果作为结尾句,有余韵袅袅、言尽意不穷的效果,所以不必再写具体的感叹了)。
评分说明:能自圆其说即可,理由牵强空洞的酌情扣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0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