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花《苏幕遮》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苏幕遮
刘梅花
①“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
②那也不一定。所有的艺术,就是为了留住印象。
③河西走廊,那些层层叠叠的旧光阴,被壁画、木简、羊皮经卷、莎草纸、绢书、碑刻、木俑陶俑――拓在墙壁,藏于流沙。在千年后的时光里,渐次与后世人遇见。
④喏,这是你们的过去。敦煌壁画说。天梯山大佛说。凉州木简说。西夏石碑说。胡腾舞俑说。旧光阴显现在纸上,墙壁上,雕塑上。它是真实的,亦是虚幻的。
⑤河西走廊,千年前的太阳和今天的太阳一样,热烈,直白,把中原诗人的衣袍晒干。风逃到沙漠,不吹。诗人们一边写凉州词,一边看大街小巷踏舞而歌的人群。
⑥那时候的我呢?是凉州小巷里烧火的小丫头?是酒泉酒肆里打酒的伙计?也许,有可能还是敦煌洞窟里的画师呢。反正,都不一定。
⑦但是,无论怎么样,二月初和七月初的河西走廊,我们都在跳“苏幕遮”的舞蹈。什么是“苏幕遮”呢?
⑧敦煌文献记载:“粟三斗……二月八日郎君踏悉磨遮用。”意思是参加“苏幕遮”的男儿能得到粟米三斗,或者说,粟米换酒,给踏舞者饮用。喝了酒,跳舞才能狂放。天大地大,任凭我恣意舞蹈。时光深处,文人又记下一笔:“七月,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男女无昼夜歌舞。七日乃停。”
⑨大街小巷挤满人,擂鼓的,奏乐的,呐喊的,跳舞的,泼水的。彪悍的男人戴着“大头仙人”面具――脸大,深目,高鼻子,头顶椎发,耳垂大环,踏舞高歌。女人戴着“苏幕遮”帽,身姿婀娜,衣袂飘飘。
⑩人声鼎沸。鼓乐声,舞步声,嬉闹声。“苏幕遮”舞步粗犷奔放,跳跃腾踏,急促旋转,充满力量感。我在鼓钹铃齐鸣的欢腾中,把怀中的水囊抡起来,一囊清水泼向载歌载舞的人群。如果我逃得慢,也会被别人泼水。我们的“苏幕遮”也算是泼水节,彼此泼洒嬉戏。
⑪跳舞的女子,涂了胭脂,点了红唇,青黛画眉。被清水洒泼,女子的衣裳被泼湿,妆容被泼湿,脸上的水珠滴滴答答。于是,她们戴上“苏幕遮”继续跳舞戏水。“苏幕遮”是一种涂了油的宽檐笠帽,挡住劈面泼来的清水。这个帽子的名字,成了舞会的名字。
⑫光阴漫漫,这样的印象投到木简上,投到莎草纸上,诗人写下四个字:“泼寒胡戏。”
⑬那么“苏幕遮”舞会跳个什么意思呢?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云:“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罗缩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
⑭但是我想,古人仅仅就是想找个由头跳舞。驱鬼时跳,祭天时跳,过年过节也要跳。古人心里藏着万水千山,不跳舞就不足以表达似的。他们的身体在舞蹈,灵魂在舞蹈,声音也在舞蹈。
⑮那时候,凉州七里十万家。如果我不泼水,就在骆驼巷里跳苏幕遮。我梳了半翻发髻,发髻高耸如翼,向一边倾斜。我穿什么好呢?和敦煌壁画里的那些女子们一样,圆领紧身窄袖衫,长裙披帛,脚穿乌靴,都很好看。
⑯“路上灌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这场狂欢中,我也一定有“苏幕遮”帽的,也许跳舞跳得比谁都好,会得到奖励。我坚信,千年前的河西走廊有一个重复的自己。
⑰在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达之时,就用舞蹈来呈现。做梦穿越到千年前的苏幕遮舞会,我在梦中哈哈大笑,在人群中踏歌而舞,腾挪跳跃,一只手还牵着长角山羊。我的“苏幕遮”帽子呢?我的拽地长裙是什么颜色呢?
⑱“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印象,直至在睡梦里都连续不断的印象。”醒来后读到这句话,想了好久。是苏幕遮在我的梦里,还是我在苏幕遮的梦里?或者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为什么千年时光,梦中瞬间即可抵达?
⑲为什么要想起千年前的苏幕遮,追溯那久远的时空呢?因为舞蹈啊,舞蹈。春天了,稻草人在田野里舞蹈,鸟群在湖泊里舞蹈,小兽在山顶舞蹈。千年后的我们在广场里舞蹈。
⑳想起先祖,他们在哪里舞蹈?他们的胡腾舞,西凉乐舞,面具舞,是以怎样的舞步踩出河西走廊的烟尘?我沉浸在想象里,沉浸在一个远古的苏幕遮舞会里――那点着火把的夜色里,舞姿摇曳,歌声高亢,鼓点急促。这些已经从时光中消失了的印象。河西走廊的历史浩大辽远,单单是想一遍苏幕遮就想累了。
㉑我们接受到先祖的信息,是文字,是壁画,是雕塑,是木刻陶俑。这些东西是一种感觉,传递着失去的印象,折射出时光的某一刻,一个切面。
㉒一群人的舞蹈,就是为了打破独自一人的孤独感,把内心感觉到的情绪,通过肢体表达出来。听,那些破空而来的古凉州歌谣:“日月空中转,亮光地上留。河水漫土地,牲畜膘肥胖。君子住凉州,歌声扬四方……”
(有删节)
8.有人认为第④段语言简单重复,缺乏表现力,请对此作简要评析。(4分)
9.文中使用大量问句,请根据作用的不同进行分类并简要分析。(4分)
10.第⑥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3分)
11.校刊征集以下专栏主题的文章,你认为本文更适合哪一主题并简述理由。(5分)
(1)地域文化的前世今生(2)艺术遗存的现实意义

 

 

答案:

8.我不认同这一观点。本段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文化遗存以人格,建构起敦煌文化遗存与现代人之间对话的情境,营造一种亲切的现场感;以排比形式,让敦煌典型的文化遗存依次参与对话,呈现遗存的形式,体现出文化遗存的丰富、形式的多样;整段文字以短句为主,语言平实,语气连贯,具体全面地表现层叠的旧光阴在艺术中留存下的印象。
评分说明:不认同1点(仅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语言表现力分析:拟人(建构对话情境)、排比、短句、语言风格,各1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认同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2分。)
9.

评分说明:类型概括能够区分差异即可,不做具体要求。梳理类型及作用为1点,1点2分,给满4分为止。
10.第⑥段以连续的追问形式想象自己在历史中的身份,由上文置身现代的河西走廊转入对历史身份的想象;为下文由实转虚奠定基础,以虚拟的形式呈现自己对“苏幕遮”舞蹈的想象。从而,使上文历史的遗存信息与身临其境的虚拟感受结合,更加深刻地揭示苏幕遮舞蹈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深化文章主题。
评分说明:内容概括、承接上文、为下文铺垫、深化主题,各1点,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11.参考示例一:选择(1)。本文通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原河西走廊一带“苏幕遮”舞蹈,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借助想象还原这一舞蹈的形式以及流行的盛况。符合主题内涵,尽管方式独特,但是文本对地域舞蹈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并未更多挖掘苏幕遮的现实意义。
参考示例二:选择(2)。敦煌的艺术遗存文献清晰地记录了过去的岁月、能够促进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还原与思考;敦煌艺术带给作者回顾历史的灵感,表现作者对舞蹈文化一脉相承精神的思考,引发人们对艺术背后的精神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的思考。文章并非单纯呈现苏幕遮这一地域文化的特征。
评分说明:选择(1)最高4分;明确选择1点;理由:借助文献资料介绍、借助想象还原、与主题(1)的对应性分析、对主题(2)的否定分析,共4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选择(2)最高5分。明确选择1点;理由:文献资料对历史文化的记录价值、引发对文化还原与思考、本文呈现的文化精神传承意义、与主题的对应性分析、对主题(1)的否定分析,共5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0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