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片土
师陀
这人不愁吃的,不愁穿的,没有事情要他做,每天就是看看鸡斗,听听昆虫震翅,立到临风招展的杉树下遐想。脑袋又是出色的聪明,想的是美妙无比,连二等脚色的诗人都害起羞来,非常嫉妒。然而,只因一切满好,反而觉得不好起来了。
“多么无聊呀,瞧那些鸡,咯,咯,咯!呸,蠢东西!”不但无聊,心里且骚扰的厉害,是那长了疔疮似的厉害。毛病也的确不轻,竟至天下的医生束手。
至于他呢,是看见的全不顺眼,精神上已失却那幸福永离不开的平衡,满心里再也没有了安宁;脸是一天比一天的缺乏光彩,一天比一天的瘦。意思是说,这地方太糟,夹杂着石灰同瓦砾的瘠土似的,只合生长荆蓁乱草,决不适于培养美丽的灵魂。
这么着现在很明白了;他需要的是一只心灵的暖床,一片空中弥溢着蜜味的安宁土。于是,他佩上小小行囊,提了行杖,装扮成一个老于行脚的人,叼着出号大的烟袋-以备在寂寞的荒原上燃起青烟独自上路去了。
这人饥餐渴饮,一路跋涉而行,说不尽的辛苦。
一日,天色薄暮,满天霞光四野荒烟,前面横着一条茫茫大水,沙滩上留宿着鹄和雁。浅渚,芦苇,水面雾着轻霭,一江载满着霞彩正浩荡东去。这人立近渡口,高声喊道:“船家来呀!”
那船家缓缓抄着棹。唱的是,大江的水、岸上的柳……
客人一面领略江上的风景,暗中还打量着那淳朴的艄公。“烟霞生活,鹭骛为伍,这里不知老之将至。”他感叹的想,遂大声问道:“刚才唱什么来,船家?”船家把棹雁翅般斜戳进泥里,挚住船道:“不关你事。上你的船罢,客官!”
上了船,低头看着滟滟的江水,可就大大的吃了一惊。他已忘记跋涉多么远的路程,飞过多么久的时光,但成绩摆着在那里:人是那样瘦,又那样憔悴,满腮短髭,模样全是一个仆仆风尘的行脚人。而那美妙的心里,恰和天下的旅客一样,也正充满着“细致的”哀愁。这么一来,又想起那一心要去寻觅的地方。
“请问船家,”他说了,“灵魂的安宁土还远吗?”“那可不曾听人讲过。”
客人上了岸,四顾暮色苍茫。大江的水,岸上的柳……船家棹舟而歌,已徐徐远去,渐为烟水所隐。这人循着小径,继续搜索前进。走了多日,终于深入大野,前后一望尽属胡草的莽原。渐渐的小径被野草湮没,再也看不见寂寞中荒凉的小屋,连天际牧人烧起的火烟也稀少了。
他走着,草在脚下瑟簌的响。夜去昼来,太阳按时从草原的东端升起,又向西方落去。苍空下是天籁。大草原上烟袋一路放送出寂寞的青烟。这时,天的颜色好像也不似昔日的蓝;温饱与安宁已结为一体,是拉也拉不开的了。而那不安的灵魂所渴望着的也仅一餐而已。假如不是气尽力竭,他定会向大草原“天乎,天乎”不止。虽然如此,但人是决不会马马虎虎就死的。运气的眼,有时也会看见遭难的人。这是说,他终于获得了救星。
那救星是一个须发苍苍的牧人;正匍匐地面,用泥污的两手捧住山羊的乳房吸饮奶汁。“请了呵,大爷。”他踉跄的走上前去,有语无音的说。
“请了,客官。请了。”老人吃惊的望着他,从那落魄的模样终于明白了来意。“该是饿的不行了罢,客官?”
这样说着,牧人已经抽身让客就饮。然而饿渴不让他出声,也不容他多想。当他吸足一肚子山羊奶的时候,抬头一看,只见牧人正在那里两手挖掘草根。“怎么能够吃呢,这样的东西?”他诧异的问了。
牧人并不留意他这面,自顾一面挖一面将草根送进嘴里去嚼。“没有不能够吃的。味道很好。”他道。瞧着牧人嚼的津津有味,那人担忧的说:
“据说没有什么养分,吃了于生理上未必有大补益。”
“天下没有养分的生物多的很;”牧人向客人投了一瞥,随手捏一条白根送到嘴边道:“它还好,虽只是草根,却能生出解人饥渴的奶汁。嘘,嘘,去吃你的草!哺,哺!”
这人从地上爬起来,弹去衣上的泥土,眺望着大草原。太阳刚升起不久,天空翠蓝,高处盘旋着鹰雕。草原直与天陲相接,绿沉沉是无限的辽阔。草叶上缀满着露珠,闪烁发光。山羊群集,驯顺的在那里啮嚼。到处是鹌鹑兑兑的呼唤,百灵鸟啾啾的鸣声。总之,景色恬静,伟大,美丽,凡逃进去的人就无不迷醉,休存逃脱的妄想。然而,只因美丽醉人,反而觉得平常起来了。
“请问大爷,”他满眼期待的说,“灵魂的安宁土还远吗?”“到处是安宁土,到处不安宁。”牧人答。
于是客人搜寻出塞的满满快要胀破脑门的漂亮词句,解释那国土如何清和明媚。
“是的,”他收梢说,“空气中流着‘蜜味的香同鲜乳的暖’的,就是这样的地方。”牧人则神驰于草原,方回想一段久已湮没记忆中的往事。“似乎有这样的一处地方,”他含糊道。“但只是说,却不曾有人到过。也许在山岭那边。有一年,唉!……”牧人挣扎起身,抛下正要讲的故事同客人,蹒跚的向羊群那里走去。“请罢,客官!”他忽然回过头来,挥着手向客人喊道,“各人都有一个理想……但愿有一天你能回来,回到草原里来!”
客人默然提起行杖。烟袋留下一缕青烟…
一九三六,十一月八日夜初稿
【注】1936年10月,国土沦陷的威胁和革命团体的风流云散中断了左翼文学革命阵营的脚步,师陀等作家不得已南下上海,本文写作于上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他”在流浪之前不愁吃穿,不用工作,且又出色聪明,却因不满足“满好”的状态而开始追寻的旅程,使本文充满了哲理意味。
B.文中“他”与艄公的两问两答,简单而意蕴丰厚,既可看出他对追寻到灵魂安宁土的期待,又可看出艄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世事的冷淡。
C.牧人若有所思的话语,说明或许年轻时他也曾向往过那个清和明媚的地方,他并没有与客人分享这段历程,反映出他理想未实现的怅惘。
D.文中主人公偶遇的两位良善底层人,和“他”有交流,却依然无法扮演救赎者的角色,不能为“他”提供答案以终结“他”的流浪之旅。
7.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多次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文章结构紧凑,强化了这种漫无目的的追寻最终无果的主题。
B.本文注重环境描写,作者将主人公行经的几个地方进行着意描摹,展现出诗意化的自然风情。
C.本文情节平淡,人物虚化,却充满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点。
D.本文通过寓言的形式,曲折反映了作者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下不断求索、执着向前的心路历程。
8.师陀小说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试分析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9.这篇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同是诗化小说,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试从小说的背景、结构、情感等角度分析二者在表达“追求”主题方面的差异。(6分)
答案:
6.【B】 “对现实的不满”文中无据。
7.【A】 “漫无目的的追寻”错误。
8.①用“薄暮”“荒烟”“茫茫大水”“轻霭”等词营造出朦胧迷离苍茫的意境,衬托出人物面对未来的迷茫心境。(朦胧迷离的意境,迷茫的心境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②“一江载满着霞彩正浩荡东去”,暗示、象征着人物对未来仍有希冀。(暗示或象征;希冀各1 分,意思对即可)
(一点 2 分,若答出指向情节方面的“导引人物出场”“舒缓节奏”等酌情给 1 分)
9.①小说的背景不同。《一片土》的背景、时代都不确切,连人物“他”没有确切的名字,使得追求的主体更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意蕴;《边城》呈现了具体的地域风貌和地方色彩,使追求真实具体。
②小说的结构不同。《一片土》以无穷的行走来追寻理想,是线性的叙述结构;《边城》通过直接构建一个相对封闭、固定的理想社会来表现作者的追求,是圆形的叙述结构。
③小说的情蕴不同。《一片土》从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苦苦求索的家国情怀的角度切入展示追求的内涵,《边城》从人性美、人情美的角度切入,表达了对爱与美的赞颂。
④主人公类型不同。《一片土》中是自传式的思考,是人物自我投射性的表达;《边城》是借用女主人公翠翠和天保等人物体现作者的文化理想。
(两篇文章都要分析,每点 2 分,任选三个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