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燕山有棵沧桑树
梁衡
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处就是河北的兴隆县,境内有燕山的主峰雾灵山。正是秋高季节,几个好友乘兴登山,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正走着,忽见路边有一指路牌:沧桑树与见证桩。不觉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径,攀荆附葛,爬上一高坡,顿现一树一桩。
树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树,根基部十分壮大,盘根错节与山石一体,已分不清彼此。原树已经枯死,而在侧根处又长出一棵新树,有合抱之粗,浑身的鳞片层层相叠,青枝挑着绿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树身成“7”字形,斜出石缝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劲,如一条苍龙欲腾空而去。大家正说这树像龙,当地的朋友说,这树还真就与龙有关。
原来,历代皇帝都自比真龙天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县选定了自己的龙寝之地,后人称东陵。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封建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树之福,这棵龙形松,四季有人护,过了二百多年平静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来,静听花开花落。
1931年日本人侵占东北,1934年南下占领兴隆,直逼北京,当年的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一场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这里反复拉锯。其间数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一个是孙永勤,本是一普通农民,小时曾读私塾,粗通文字,又习得一身武艺。他耻为亡国奴,便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诱降国民党,与何应钦谈判签订《何梅协定》时都将灭孙永勤作为一个筹码。而1935年8月正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为抗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将孙永勤与吉鸿昌、瞿秋白等并列,说他们“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孙永勤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寡不敌众又腿部负伤,被团团包围。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棵树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诞生。
“沧桑树”下还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树桩,旁立木牌,上书“见证桩”三字,这是当年日寇掠夺当地资源的见证。我俯下身去想辨认一下树桩的年轮,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打,横截面上的木质已经朽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
但整个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于荒草乱石之中,似有所言。
看完“沧桑树”我们又重回登山主道,继续上山。秋阳如春,正是果熟季节,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排起两道长长的水果墙,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近年来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全县的高山密林间有大小径流八百条,昔日的“后龙风水地”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随着山路上行,两边的树木愈来愈密,约一小时后终于穿出树海爬上燕山高处的雾灵山峰。我登上燕山之巅,遥望群峰从山海关一路奔来,长城起伏其间,脚下是一片树的汪洋,胸中荡起一幅历史的长卷。这时只见远处绿波中现出一团飘动的火苗,那是刚才上山时路过的一片花楸树林。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树种,大概只有这燕山深处才有吧。都说枫叶红于二月花,这花楸叶子是枫叶的三四倍大,叶面厚实。花楸树树身高大,只在悬崖深壑、人迹不到的地方生长。秋风一过它就红得像浸了血,着了火。我又想起了刚才那棵穿越战火而来的“沧桑树”和劫后余存的“见证桩”。这块土地在民国时和新中国成立初称热河省。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先经过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经民国三十多年间的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和国共内战,终于回归于民,现已休养生息出这般模样。
山不转水转,人会老树还在。一截树桩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一棵树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三个半世纪的沧桑。无论是朝代更替、人事变幻,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树的年轮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紧扣标题,介绍了燕山奇险壮美的自然环境,“忽见”“顿现”等词语饱含意外和惊喜。
B.帝王的封山之举,虽是封建专制的典型表现,客观上也为古树的生长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文中“花楸红叶”意蕴丰富,既象征着这片热土上倾洒的英雄热血,也象征着当下人民火热的生活。
D.不同于《故都的秋》中秋果淡绿微黄的清冷之色,本文中的秋果色彩斑斓,是农民丰收的果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多处出现时间、人数等数字,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体现出作者写作的严谨。
B.文章写孙永勤被日军痛恨,又引用了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从侧面突出了其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C.文章以“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将描写、说明、叙事、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丰富而又厚重。
D.语言的熔铸化用是本文的鲜明特点之一。如多处使用的四字词语,充满了凝练典雅的文化意蕴。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5分)
9.梁衡提出“人文古树”的散文创作主张,强调用“古树”意象将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现代的绿色文明融合在一起,体现作家的红色继承与绿色担当。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是如何践行该文学主张的。(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答案】A
【解析】A选项,“奇险壮美”概括不当。从第一段“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来看,文中燕山自然环境特点为优美明快、生机勃勃。此外,说“忽见”“领现”两个词包含“惊喜”的情感,文本依据不足。
7.【答案】D
【解析】D选项,“以‘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理解有误,“沧桑树”只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而且有关历史变迁的内容也并未贯穿全文。文章的线索应为作者的游踪,即登山的过程。且文中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8.【参考答案一】
①(表层意)“见证桩”身带焦痕,但大形还在,依然挺立,表现出历经摧残后的坚强。
②(象征义)见证桩却身带焦痕、依然挺立,暗示我们民族经历的苦难不会被轻易抹去。/象征着历经苦难,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③(情感义)表达了作者对燕山这片土地沧桑变化的感慨/对历史的铭记,对日寇的痛恨/对坚定民族信仰的赞美。
【参考答案二】
①写树桩当下的样子,在风蚀日剥中,只余大形,突出时日已久。
②写焦痕,正是日本掠夺资源、战火纷飞的历史见证。
③在荒原乱石中挺立,象征中华儿女不屈的抗战精神。
④似有所言,是对日本暴行的控诉。也是对建国至今封山育林、休养生息、绿色发展的见证。
【评分参考】两种思路,均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
(1)红色:①(内容层面)作者由古树联想到孙永勤在民族危难之时的抗日救亡行为,体现了红色历史。②(情感层面)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景仰钦佩之情,是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继承。
(2)绿色:①(内容层面)文中描写当下大力发展经济林,燕山林果丰饶的景象,指出“后龙风水”地成为重要水源地,体现了绿色文明。②(情感层面)表达了对土地造福百姓的欣慰/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与信心,是对现代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个方面给3分。其中内容层面划线词有一个即给2分,情感层面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词“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现代的绿色文明”指向的是作品内容;作家“红色继承”“绿色担当”指向的是作者写作目的,或者说是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文章以时间为序,写了沧桑树见证的三个历史阶段:顺治帝入关后“在遵化县选定了自己的龙寝之地,后人称东陵。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抗日战争时期孙永勤“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如今“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通过叙写沧桑树所见证的帝王封山、抗日救亡及当下封山育林涵养水源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燕山这片土地沧桑变化的感慨/对历史的铭记;写抗日英雄孙永勤“耻为亡国奴,便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孙永勤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寡不敌众又腿部负伤,被团团包围。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通过写孙永勤在民族危难之时的抗日救亡行为,表达对我国历史上以孙永勤为代表的革命英雄的景仰钦佩之情;而如今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全县的高山密林间有大小径流八百条,昔日的‘后龙风水地’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排起两道长长的水果墙,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先经过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经民国三十多年间的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和国共内战,终于回归于民,现已休养生息出这般模样”,通过写当下大力发展经济林,燕山林果丰饶,“后龙风水”地成为重要水源地,表达了对土地回归百姓、造福百姓的欣慰/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