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谷之夜 师陀
辞别了晚霞,马降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的扑上脸来,正是春三月。
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三两声犬吠,像发于邃古。想起是草木同荆蓁的世界,颇觉苍凉了。但已远遁大红大绿的攘夺,而就洪荒溟蒙的境地。
望望天色,星斗像结串的铃儿,在风声里簌簌的摇荡。
只听见那马打着响鼻,是已经疲劳不堪,但依然载着人,困顿的迈着步,在昏暗的夜色中达达前进。
狭谷里只有蹄声,岑寂和懒倦。
而这越走越长的路,它将把我们引到哪里去呢?行走于这样荒芜的山里,是早已将一切交付于马了。
转过山脚,是一座被山洪冲毁了的石桥。向前望着的时候,那年幼的勤务兵忽然狂喜的喊道:
“啊, 火!”
是红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着又暗淡了下去。
像兽类的长啸的唿哨,这时突然响过山谷。马吃惊的打着虎坐,耸起了鬃鬣,险哉!这就往旁边一跳,几乎要跳下溪去。于是那火光,便真有些不平常了,是求神的香炷,是强盗的火号,或者是人家吗?
这沉默着的时候,那勤务兵伏倒鞍桥上,终于听出。
“啥个舅子!”他惊魂未定的说。
风从岭上吹来,可以听见幽微的铃声。这路就不再是无限遥远的渺茫的长途,可以寻到人迹了。那么那是怎样的人家呢,那我们现在正循踪而往的,那住在这古老的石桥左近,将收留我这来自远方的人的?
向前走着,不久便在一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掌灯照我们上去的是牧人,一个四十岁上下的老者,那老人穿着一件羊皮短褐,鞋是古代的样式,很顽固的家伙,走动咯咯的响。由那宽厚的双肩,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
“这样的孱头货,”他推了一下那马的颈项说:“它不会比我跑的快!”
这小屋,几乎是全用石头建造,地是用灰石捶成,平坦的,三合土的一般,然而更增深了冷清的气息。在潮湿的后壁下筑着泥炕。墙角那里,有一小泥灶,上边齐整的挂着食具。灶下放着木墩,是从一株大树的下部锯下来,供切面菜之用的,可是上面蒙着灰土,大约已经好久不曾用过。
羊舍主人将小油灯挂到墙上,在炕上坐下,手指伸进一只黑磁的小罐里摸索着,捻碎了一撮烟草。
“弄点吃的来,老家伙。”那勤务兵推了他一把。
但是主人依旧吸烟,低了头兀自不动。
“你头上没有长出角来!”停一刻,他磕着烟袋,傲岸的说,“要打尖,赶过去有铺子。就这样的胆子,哼,你是鸡窠里养成的。”
搓着粗糙的两手,老人的神情非常愤懑。等到向他道歉之后,却一声不响,爬进炕下拖出一口瓦坛。
“你以为我是吓出这样大年纪的吗?要不是碰见我呀……”他向勤务兵摇着一根指头。随即从坛子里掏出半瓢小米,高高的举到灯下,咕噜着说:“你就是出一斗黄金,我还得想一想该不该卖……哪,将就着罢。”
数分钟后,灶肚里已伸出火舌,火光照耀着人的脸,影子在不安的跳荡。
“说是火车不用牛,可是的吗?”主人抬起被火光照耀得通红的脸。将眼映了一下,又自己回答着说:“那自然,火车是要用火的。啊提,啊提!”
他用草尖探进鼻孔,连串的打着喷嚏。
吃过饭,打着饱嗝,世界便使人满意了。老牧人吸着烟,说了一个故事;这事已经埋葬了七年之久。
说是有过一个青年人,自幼丧失了父母,只有一个叔父。这叔父替别人看管六百角羊,就住在这谷里。那时他只是扎丫角的孩子,却是一个很可靠的牧童。春秋天,从不忘使每只羊受胎,又从没有一只迷失过路,还会唆使它们角抵。横笛吹得尤其出众。
有人问他:
“丫角,你长大干什么行业?”
因为自幼没有名字,所以相沿至二十岁还被这样称呼。
那牧童望着青天,澄澈的闪着乌亮的光的小眼睛,一瞬都不瞬。他思索了一下,终于肯定的回答道:
“丫角吗?要做一个大兵。”
他是很骄傲的。
这幻想常在他脑子里画一条满意的线,像白缎子上沾着的朱红丝线一般使他兴奋,因为他看见过大兵的洋枪是胜过叔父的鸟枪的,连叔父也得承认。
溪谷间每日响着快乐的笛声和低微的山歌。丫角总成了辫,已竟是一个茁壮的青年人了。这之间,他独自牧着六百角羊,还打得一手好鸟枪。就用那叔父的枪,他曾打死这山中顶凶刁的狼。
总之,他已经是出众的牧人,对于当大兵的事,倒仿佛已经忘却,快乐的笛声,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忧郁的笛声,像一个人低咽,有时又像叹息。
后来有人告诉叔父说,丫角在东山结识了一个青年的寡妇。叔父却不相信,因为这出色的牧人,从未离开过啮草的羊一步。
有一天,他告诉叔叔说,要到城里去。
“羊呢?”叔父说,“又没有事好干;你要一把刀,托人买好了。”
青年人的脸红了一阵,却道:
“看,不是到夏天了吗?量几尺布,你没有布衫;再籴一斗麦,五升小米,卖掉羊毛。”
这话打动了叔父的心。
一阵风那么的,出众的青年牧人去了,从此没有下落。有的说,被城里的驻军诬为匪探,枪毙了。又有人说,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确是被东山那寡妇家谋害了性命。但好记性的人,却又说他吃粮去了的。总之年青的牧人不曾再回到山谷里来。
舍主人的故事到这里算讲究了,正像我们常常看见的,或者遭遇着的一样,没有结果的完了。他叹了一口气,装上烟袋,呼呶呼呶的继续吸着。那勤务兵在炕上甜蜜的打着鼾。山谷里起着雾,那东方的大星,闪耀得像噙水的珠子,照着令旅人感到神秘的哀愁的长宵。
(作于1937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弥漫着雾”“冷冷的潮气”突出了谷中的阴暗潮湿,营造了神秘莫测的氛围。
B.“星斗像结串的铃儿,在风声里簌簌的摇荡”,写出了“我”身处峡谷的恐惧不安。
C.老人提到火车不用牛而用火,既写出了老人的闭塞,也表达了老人对外界的渴望。
D.“吃过饭,打着饱嗝,世界便使人满足了”写出了此时旅人的惬意。
7.关于文中画线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像兽类的长啸的唿哨”响过山谷,给行人带来心理上的震撼,增加了恐惧感和神秘感。
B.用拟人的手法和细节描写写出马的惊恐不安,用“险哉”两字传神写出了旅人劫后余生的后怕。
C.对火光的猜测更增添了行人的恐惧,为后文遇见牧羊老人,丫角的离去做铺垫。
D.本节文字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出行人遇见火光时起伏不定的心情,富有表现力。
8.丫角是老人讲述故事的主角,文章刻画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师陀在文章中构造了一个“桃花源”,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我身处峡谷的恐惧不安”错误,此时的我又累又困,马上又颠簸不定,看着星斗好像也在摇荡,突出是疲倦和颠簸造成的错觉)
7.(3分) C (“丫角的离去做铺垫”错误)
8.(4分)①丫角勇敢能干,然而有一天却离开峡谷,去寻觅自己的生活,与老人的坚守峡谷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人们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②采用嵌套式结构,故事与文章中老人独自生活前后照应,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于变化。
③丫角下落不明,老人孤独守候,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④丫角的故事开放式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9.(6分)不认同。①地理位置:峡谷虽偏僻落后,但仍有行人经过,并未完全与世隔绝。②物资生活:老人生活虽相对独立,仍需与外界交换物资。③精神生活:青年人离开峡谷,老年人无助地坚守。
认同。①地理位置:峡谷陡峭,人迹罕至,保持原始风貌。②物资生活:老人住石屋,穿羊皮短褐,穿古式的鞋,用羊毛换生活物资,生活自给自足。③精神生活:老人大半生在峡谷安心放羊,内心安宁平静。
评分建议: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