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
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过 王开岭
北京台有档周播节目叫《七日》,其广告词这么说:“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我也做电视媒体,按同行眼光,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既行云流水勾勒了百姓过日子,又将岁月和节目划了等号,自恋了一把。
可我老觉得哪儿不对,似乎某根神经被偷咬了一口,后恍然大悟:它在光阴上的计量单位――那个“七日”刺疼了我,它等于是在说,人生即一周加一周加一周……
这尺码太大、太粗放了,它把生命密度给大大冲淡、稀释了。若央视“春晚”给自己打广告,会不会说成“生活,就是一个春晚加一个春晚”呢?如此生命换算和记忆的刻度,简直恐怖。
地铁上,忽听一女孩儿感慨:你说哎,日子真快,眨眼又过年了,不就是看了几部剧,听了几首歌嘛,我夏天裙子还忘了穿呢……
是啊,我们对光阴的印象愈发模糊,时间消费上,所用尺码也越来越大,日变成了周,周变成了月,月变成了年……日子不再一天一天地过,而是捆成大包小包,甩手即一周,一月,一年。打个比方,从前是步枪瞄准,现在则像冲锋枪,突突一梭子,点射变扫射,准星成废物。
一把尺子毫米取消了,只剩厘米。
“今天几号啊?”这声音无处不在。
我自己也常想不起日子,甚至误差大得惊人。那天我寄一份文稿,末了署日期,将“2009”落成了“2007”。
②我明白,这不是笔误,是心误。
时间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
谁还记得时间本来的模样?
最朴素的生命知觉,最正常的光阴感应,如何获得呢?
或许,人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生物。
这个身份和公鸡没什么两样。
我一直凳得,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就必须回到大自然――到这位天时的缔造者和发布者那儿去领取。
我们要靠冰雪的融化、草根的发芽、枝条的变软来感知早春;要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旷野萤火来记忆盛夏;我们的眼帘中要有落木萧萧和鸿雁南飞,要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
最伟大的钟表,捂在农人怀里。
大自然的时间宪章,万余年来,一直镌刻在锄把上,犁刃上,镰柄上。立春、谷雨、小满、芒种、寒露、冬至……光阴哲学上,农夫是世人的导师,乃最谙天时、最解物语之人。错过节气,即意味着饥荒,颗粒无收。
看日期,不能只看表盘和数字,要去看户外,看大自然。
大自然从不重复,每天都是新的,每秒都是新的。细细体察,接受它的沐浴,每天的你即会自动更新,身心清澈,像婴儿。
牢记一条:我们是生物,首先是生物。
③
若生物时间丢了,即丢了大地和双足。
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
如此,才知时,知岁,知天命。
时间危机,即人生危机。
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
有一天,突然想起儿时的日历本,即365页的那种撕历,一天一页,平日乃黑字,周末为红绿,除公历日期,还有农历节气。记得每逢岁末,父亲总要去新华书店买本新日历回来,用纸牌固定后挂墙上。早晨,父亲头件事即更新日历,他从不撕,而是用铁夹子将旧页翻上去,所以一年下来,还是厚厚一本。我最喜红绿两页,不仅颜色漂亮,更意味着可罢学了。
许多年了,我未见这种老日历,总是豪华的挂历和台历。本以为它消失了,可去年逛厂甸庙会,我竟然遇上了,兴奋至极。
从此我恢复了用老日历的习惯。
和父亲一样,我也舍不得撕它,只是一页页地翻。
和父亲一样,这也是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道功课。
像精神上的广播操那样。
那感觉很神奇,端详它,就像注视一个婴儿,欣赏一片刚出生的树叶。
一页页地迎接,一叶叶地告别,日子变得清新,丰腴,舒缓。
它每天提醒你,户外――遥远的大自然正发生着什么:雨水、惊蛰、白露、夏至、霜降、秋分、小雪……
我又恢复了“天时”的感觉、光阴“寸寸缕缕”的感觉、日子“一天一天数着过”的感觉。
生活,不再是条粗糙的麻绳,而是一串不紧不慢、心中有数的念珠。
④
老日历是我保卫生活的工具之一。
你不妨也试试。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台周播节目《七日》的广告词和地铁上女孩儿的感慨,都让作者因计量光阴的尺码太大、太粗放而心生恐惧。
B.作者认为,人与公鸡是平等的,只有记住自己生物的真实身份,才能获得最朴素的生命知觉和最正常的光阴感应。
C.“光阴哲学导师”是作者对农人的赞誉,因为他们最谙天时,最解物语,能敏锐地感知时间的变化,依节气劳作。
D.每天一起床就翻过一页老日历,是作者珍视时间、开启一天生活的重要仪式,就好像按时做广播操一般富有节律。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作为标题形象地揭示了本文主旨,“一天一天”凸显了作者对时间的态度,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②句中“笔误”与“心误”的对比,表达了对光阴的不舍,也有对粗化时间而致人生恍惚、知觉紊乱的觉察与自省。
C.③句形象地表明人若丢了生物时间就会变得浑浑噩噩,意在提醒人们要到大自然中感知时间变化,从而让内心踏实。
D.④句中的“保卫”大词小用,用在结尾处强化和突出了作品主题,启示人们应该严肃地对待时间和生活,意蕴丰富。
8.本文与朱自清的《匆匆》都蕴含着对时间的思考,两位作者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者认为王开岭的散文是“诗性散文”,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 A(“但是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正脾气,始终不愿入党”理解错误。根据“等我改改再说吧”等可知,他并没有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正脾气”,也没有“始终不愿入党”)
7. B(“动作描写”错误,应是“神态描写”)
8.①体现坚忍不拔的品质,弘扬正气和勇气。老牛筋不向恶势力低头,坚持原则和正义,敢于在公众面前坚持真理,不畏强权,表现出极大的正气和勇气。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身边的人,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和勇气。②反映社会转型中的个体坚守。老牛筋在新社会中的积极表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个体的觉醒和坚守。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体现了普通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③揭示社会斗争中的正义与邪恶。小说通过描写老牛筋与右派分子谢林的对立,揭示了社会斗争中的正义与邪恶。通过老牛筋的坚持和斗争,最终正义得以彰显,邪恶势力被揭露和打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9.①第一次:谢林本以为老牛筋会帮助“叫粮”,不料得到了老牛筋的一番控诉,表明老牛筋认清了谢林的阴谋诡计,体现老牛筋不愿助纣为虐的刚正形象。②第二次:谢林本以为老牛筋在自己的威逼利诱之下会当众检讨,老牛筋却刚正不屈不愿检讨,表明老牛筋不畏强权,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粮食政策。(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