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蒹葭苍苍》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蒹葭苍苍
徐则臣
从五斗渠到大渠之间,浩浩荡荡地生着一片芦苇。在村庄方圆几里内,那是最为高大茂盛的芦苇。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长出了第一棵,什么时候又蔓延了这么一大片。父亲小时候到田里捡麦穗,遇上了几十年都罕见的大冰雹,就是躲在那片芦苇荡里。父亲说,谁会想到中午出门时还艳阳高照,傍晚就降下了满天鸡蛋大的冰雹呢。他把柳条编的小篮子顶在头上,捡了一个下午的麦穗撒落一地,篮子被砸坏了,他只好钻进芦苇丛,把自己裹在里面使劲地摇动芦苇,用枝叶扫荡出一块安宁的空间。几十年后父亲说,起风了,大风把芦苇荡卷起来,像煮沸的开水,发出鬼哭一样的呜咽声。
若干年后,我七岁,一个人在黑夜里经过那片芦苇荡两次。
我记不起来父亲出去干什么了,只有我和姐姐在家。母亲一个人在田里。我和姐姐把晚饭做好后,等母亲回来。天很晚了,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吃晚饭了,周围的邻居也早早收工,无数条炊烟飘摇在低矮的屋顶上。可是母亲还没回来。我和姐姐都急了。小时候我十分依赖母亲,一天见不到心里就发慌。每次母亲出门回来迟了,我都要站在家门口张望,直到她走进巷口我才安心。如果出远门,比如去外婆家,更不得了,走之前我要问清楚什么时候回来,到了母亲回家的那个傍晚,我会一个人沿着母亲回家的路一直走到村头,扶着那棵歪脖子小树向前望去。
姐姐让我再等等,她问过前面小四子的妈了,说母亲正在赶活儿,趁着有点月亮干完了就算了。母亲还让带来话,叫我们先吃,不等她。可是我等不下去,我要去湖地里找,我坐在锅灶旁感到一阵阵干冷,我想,母亲一定也很冷,我要把她找回来。其实那会儿刚入秋,可我的赤脚在鞋子里直冒冷汗。姐姐问我害不害怕,我说不怕。姐姐说那你一个人去吧,我把猪给喂了。我拿了母亲的一件衣服出了门。
从家到母亲干活的田地大约四里路,先过后河的一座桥,再穿过平旷的打麦场,上了五斗渠直往北走,一直走下去,向右拐就到了。但是我从来没在晚上一个人去过。真正的一个人,过了后河桥连一个人影都没看到。出村的时候一点不害怕,满脑子里都是尽快找到母亲。我一路飞奔上了打麦场。村庄在我身后,狗叫和小孩的啼哭也在身后,听起来极不真切,像是跑进了另一个世界,然后我听见了自己的脚步声,在打麦场上产生了更巨大的回声,好像有许多人随我一起跑,我出哪只脚,他们也出哪只脚。最可怕的莫过于只听见自己的声音。我停下来,看清了七岁时的那个夜晚。它比我想象的要黑,月光是那个夜晚的同谋,暖昧的光亮只能增添旷野的恐怖。周围的树木和草堆黑黢黢地排列成一个圈,我站的地方仿佛是世界的中心。树木和草堆板着黑脸,在风中摇头晃脑,我意识到这个夜晚风很大。我继续往前走,抱紧了母亲的衣服。
真正的恐惧和我相遇在五斗渠上,我终于面对了那片芦苇荡。我得说,真是像海,它是一片桀骜不驯的翻腾的巨浪。风也许并不像我当时认为的那么猛烈,只是田野过于平坦辽阔,风可以像旗帜一样从远处卷来,而那片芦苇又过于惹眼,它是野外唯一的一堵墙。风必须经过它。于是我看见从第一棵开始,风拉弯了所有芦苇的腰,大风水一般地漫过它们,使之起伏具有了水一样的柔韧的表情、浪一样痛苦的姿势。弯下又挺起,涌过去又退回来。恐惧终于降临,我把自己送到了一头奔腾的巨兽跟前,听到它在黑夜里粗重又狂乱的呼吸,像一片森林突然倒下,像整座山峰缓缓裂开。
因为一片芦苇,大风得以在我七岁的夜晚存活。我听见了风的声音,杂乱,深不可测。如果有人告诉我,黑暗里藏着十万魔鬼,我信。芦苇的声音比芦苇本身更像魔鬼。我后悔出门过于轻率,因为恐惧而发抖,刚刚满怀的焦急和寻母的使命感被大风一扫而空。我不能半途而废,我对姐姐说了,我不害怕,我一定要把母亲找回来。我把衣服缠在手上,贴着远离芦苇的路的那一边磕磕绊绊地跑。跑几步就停了下来,也就是从那次起我知道,恐惧时不能跑,越跑越害怕。我努力放轻脚步走,坚持忍着不回头看。身旁的一大片庄稼像缓缓起伏的海,我听到风声、芦苇声、庄稼声和我的心跳声,感觉自己是走在梦里,整个身心失去控制似的摇摆不定。
那大概是我有记忆以来走的最长的一段路,好像怎么也走不完。当时我什么都想到了,包括死。而且有关死想得最多,没有排除任何一种我所知道的死法。我想,如果我死了,母亲该到哪里找我呀。我没有死,走到大渠上的老柳树下我停下来,我还活着,一屁股坐到地上,衣服被汗溺透,牙咬得两腮生疼。
我没找到母亲,她从另一条路回家了。而我又从原路返回,同样是一身冷汗。我想,走过了黑夜里的芦苇荡,任何恐怖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了。但是当我走进村庄,看到第一户人家门缝里透出来的灯光时,还是忍不住哭了,一直哭到家里。母亲站在门口远远地问是不是我,我一声不吭,进了门就爬上了床。那个晚上我始终没说一句话,晚饭也没吃就睡了。夜间我的梦里长满了无边无际的芦苇和风,浩浩荡荡的黑夜之声贯穿了整个梦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小时候很依赖、担心母亲,每次母亲出门回来晚了,“我”都会到家门口甚至村头去张望。
B.母亲在地里干活很晚没回来,姐弟俩都很着急,但姐姐要喂猪,便叫“我”独自去找妈妈。
C.“我”七岁时的一个夜晚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大风席卷芦苇荡的恐怖,后悔自己出门找妈妈。
D.以儿童视角写儿时的寻母经历,“我”感悟到走过黑夜里的芦苇荡,不再害怕任何恐怖的东西。
7.关于文中第一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交代生活环境,展现故事背景,为下文讲述“我”儿时一个人在黑夜里两次经过那片芦苇荡作铺垫。
B.“中午”与“傍晚”对比,突出时间之短;“艳阳高照”与“鸡蛋大的冰雹”对比,突出天气变化之大。    
C.“像煮沸的开水,发出鬼哭一样的呜咽声”用比喻、比拟等修辞,表现风中芦苇荡给孩童造成的恐惧。
D.父亲小时候遇到几十年都罕见的大冰雹时躲进芦苇荡,用篮子保护头,反衬“我”小时候的胆小怕事。
8.文章为何说“那大概是我有记忆以来走的最长的一段路”? (4分)
          
          
9.本文标题“蒹葭苍苍”也可改为“寻母记”,请问哪个标题更好? 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6. AB项,“便叫‘我’独自去找妈妈”错。原文写的是“我要去湖地里找”“我要把她找回来”“姐姐问我害不害怕,我说不怕。姐姐说那你一个人去吧”。可见,是“我”主动要去找妈妈的。C项,“后悔自己出门找妈妈”错,原文说的是“我后悔出门过于轻率”。D项,“感悟到走过黑夜里的芦苇荡,不再害怕任何恐怖的东西”错。原文说的是“我想,走过了黑夜里的芦苇荡,任何恐怖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了。但是当我走进村庄……还是忍不住哭了,一直哭到家里”。
7. DD项,曲解文意。“反衬‘我’小时候的胆小怕事”错。从全文来看,主要是渲染大风席卷芦苇荡的恐怖气氛,为下文写“我”七岁时一个人晚上两次经过那片芦苇荡的特殊经历作铺垫。
8.示例:①“最长的一段路”指的是“我”在五斗渠上经过芦苇荡的那条乡间小路;(1分)②其实这段路本身并不长,只是七岁的“我”夜晚走过如巨兽般的芦苇荡时一路担惊受怕,才感觉是“最长的一段路”;(2分)③这句话是对“我”儿时一段独特经历的感叹。(1分)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回答这类问题要从表层意思、深层意思和言外意思几个角度思考;切勿混同于作用题。)
9.示例:(1)“蒹葭苍苍”更好。理由如下:①蒹葭,古代指的就是芦苇;苍苍,形容茂盛的样子。以“蒹葭苍苍”为题,符合文中描写的芦苇荡的实情。②“蒹葭苍苍”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交代了所描写的主要对象。③“蒹葭苍苍”出自《诗经》,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以此为题可以增强作品的诗情画意,提升作品的品味。    
(2)“寻母记”更好。理由如下:①本文是一篇以儿童视角写的回忆性散文,以“寻母记”为题,与“我”七岁时的一个晚上去田里找妈妈的故事内容相吻合。②作为记叙性散文,其主要情节都与“寻母”(“找妈妈”)有关,包括起因、过程和结果等环节。③以“寻母记”为题,更有乡土气息和生活味道,更接地气,因而更受读者欢迎。
(提示:本题为探究性质的题目,允许考生畅所欲言、自圆其说,只要真正读懂了作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言之成理即可。单独表态不给分,每点理由2分,共6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5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