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长夜 巴金
我对着一盏植物油灯和一本摊开的书,在书桌前坐了若干时候。
火在灯罩里寂寞地燃着,光似乎黯淡了些,我把头动了动,忽然发觉一堆一堆的黑影从四面八方向着我压下来,围过来。但是灯火发出一团光亮,把它们阻挡了。我看见黑暗在周围移动,它们好像在准备第二次的进攻。
四周没有声息。我奇怪,难道这时候醒着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为什么我四周会是死一般的静寂?
我把灯芯转亮,我再看看四周,黑暗似乎略微往后退了,它们全躲在屋角,做出难看的鬼脸,无可奈何地望着灯光。
我又埋下头,而且睁大眼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书本上。
我进到了另一个时代里去经历另一些事情。
我觉得我自己站在一群叫嚣的人中间,高耸的断头机的轮廓贴在淡蓝色的天幕上,一个脸色惨白的年轻人带着悲痛立在台口,他用眼光激动地在人群中找寻什么东西。他的嘴颤抖地动了一下。一个少妇带着一声尖锐的哀叫向着风口扑过去,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去承受从台上投下的眼光。泪珠沿着年轻人的脸颊滚下来。一只粗壮的膀子伸过来拉他,他再投下一瞥依恋的眼光,于是断念似的睡倒在木板上面。少妇伏在台阶上伤心地哭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我似乎听见这一句痛苦的问话。
我吃惊地举起头,房里仍然只有我一个人。黄色的灯火孤寂地在玻璃灯罩里摆动,任是怎样摇晃,也发不出一点声音。背后墙壁上贴着我自己的影子,它也是不会发声的。窗外、门外,夜悄悄地溜过去。没有人从门缝里送进一句不等回答的问话来。那么又是我的心在说话了。但是会有人来给我一个回答么?
我等待着。这次我听见声音了。皮鞋的声音,一个男人的脚步。脚步声渐渐地近了。是一个朋友么?他在这深夜来找我谈什么事情?或者他真的是来给我回答那个问题的。
我激动地等待着叩门声。我几乎要站起�沓鋈タ�门。但是声音寂然了。马路上静得好像刚才并没有人走过似的。
灯光又开始暗起来。黑影也跟着在活动了。它们恢复了原先的阵地,而且进攻。灯用它的亮光抵抗。显得很吃力。我知道油快完了。
我穿过包围着我的寒气和黑暗,走到厨房去拿了油瓶来给灯加了油。于是灯光又亮起来。这灯光给我驱散了黑暗和寒气。我听听四周。还是坟场上似的静寂。没有人在马路上走过。我失望地在书桌前面坐下,又坐在原来的地方。
我的头又埋在书上。慢慢地、慢慢地一幅图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仍旧是那个断头台。两个少妇坐在阶上,身子挨得很近。一个埋着头低声在哭,另一个更年轻的却用柔和的声音安慰她。
“露西・德木南。”我听见一个粗暴的声音叫起来。那个年轻的少妇慢慢地站起,安静地把脸朝着人群。怎么!还是先前那张美丽的脸,还是先前扑倒在台阶上哀哭的女人。现在她神色自若地走上断头台去。她对自己的生命似乎没有爱惜,上断头台就像去赴宴会。平静的,甚至带着安慰表情的面颜是那么年轻,那么纯洁。一对美丽的蓝眼睛望着天空。巴黎的天还没有她的眼睛这么美!但是她也在木板上躺下了。
露西・德木南终于跟着她的丈夫死去了。我忽然想起了德热沙尔的诗:
有着温柔的爱情的女人
小孩儿,小鸟儿,
母亲的心,芦靠的身,
露西,一个优美的女人
……
啊,你可爱的小女人,
为了追随你所崇敬的爱人
你在断头台上做了自愿的牺牲,
献出了你年轻的生命。
啊,想起你不由我眼泪纵横!
诗人的语言在我的耳边反复响着。
我抬起头凝神地望着那一图跳荡似的金黄色的灯火。我想忘记一百五十年前的事,但是我的思想固执地偏偏粘在那件事情上面。为什么当时没有人伸出一只手把那只粗壮的膀子拉住?为什么从那些昂着头在台阶上观看的人中间不发出一声“够了”的叫喊?
我又凝神倾听,我希望在静寂中听出一下脚声,我希望听出一两声表示这个世界还醒着的响动。我希望一个熟人起来叩门。我甚至想,只要有一个人,哪怕是不认识的人也好,只要他走进来,坐在我对面。让我把我的悲愤全倾吐给他。这时候我多么布望能够找到一个醒着的人。
我听了许久,坐了许久,希望了许久。
夜更加冷了。这么长的夜。还不见一线白日的光亮。不晓得要到什么时候才是它的尽头。枯坐地等待是没有用的。不会有人来叩门。我应该开门出去看看天空的颜色。我应该出去找寻展光的征象
灯火开始在褪色。黑暗从埋伏处出来向我围攻。但是我用坚硬的脚趾穿过黑暗是到外面。打开了大门。
一股冷风迎面扑上来。暗灰色的空中飘着紫紫的细雨。天空低低罩在我的头上,看不见一小片云彩。我的眼前只是一片暗雾。
但是从什么地方飘过来一声竹笛似的鸡叫。这意外的声音使我疑心自己的耳朵听错了。我屏住气向这广阔的空间听去。
欢呼似的鸡声又响起来。
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尽头了。
1941年冬在桂林
【注]露西・德木南:现译为“露西尔・德穆兰”,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卡米尔・德穆兰的妻子,在丈夫牺牲一周后也被杀害。
文本二:
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 鲁迅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架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见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交代“一盏植物油灯和一本摊开的书”,为后文写作者的心理活动和阅读想象创设了情境,营造了氛围。
B.文本一用拟人手法写“黑影”,突出“黑影”既阴险可怕又软弱胆怯的形象特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时局的感受。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写到作者深夜独处、四周静寂的场景,这一场景是旧中国社会的写照,也是作者内心孤独的表现。
D.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标题分别运用了象征、反语手法,都有意在言外的特点,能巧妙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和不屈斗志。
7.关于文本一中“另一个时代”的“另一些事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粗壮的膀子”代指刽子手,写出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暗含对革命者的同情。
B.从年轻人临刑前流泪,到露西“赴宴”般上刑场,这显示了革命者的日渐成熟。
C.革命者赴刑的细节,并不完全是历史真实,更多的是作者带有情感倾向的想象。
D.“痛苦的问话”“粗暴的声音”等幻觉,衬托夜的静寂,增强了描述的场面感。
8.文本一多次描写灯火的灯光变化,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行文中插入诗歌,这样写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
7.(3分)B
8. (6分)
①表现夜的漫长黑暗,使文章对长夜的描写更具体生动;
②暗示作者起伏的情绪,使文章对作者心路历程的叙写更形象感人;
③运用象征,写出光明与黑暗斗争的曲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6分)
①两文中的诗歌或呼告叹咏,或言事抒怀,都有效配合文的情感表达,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②两文中的诗歌或暗含作者的革命呼吁,或融入作者的人生感悟,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③文侧重于叙事写人,诗侧重于抒发情感,二者结合体现了两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