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传彩笔
陈春成
叶书华是我们县的作家。他是我爸的老友,我叫他老叶叔叔。我和他儿子是初中同学。
他在县文化馆工作,擅长写老式散文。
一个秋雨绵绵的周末下午,偶然间在他的博客里看到一篇他的小说,他好像从没写过小说,语言风格也大不一样。我把原文贴在这里:
我不记得谈话如何开始。我不记得我怎么来到了一个亭子下面,听着一个老人娓娓而谈。我正听得入迷,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梦。因为他引用了一句诗,这是我中学时写在课堂笔记背面的句子,连同那本子一并遗失了,不可能有人知道。
老人穿着略显破旧的灯芯绒夹克,微微秃顶,眼袋有点大。好像是他提议,我们来聊聊文学吧。他说,无论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果作者自己不满意,那么对他来说,这作品就是失败的。我点头同意,说“可以惊四座,不可适独坐”。他说,是的,反倒是作者越用心得意处,越不容易被人留意到。他说,我觉得像你写的“兴到闲拈笔,诗成懒示人”,这个状态就很好,介于“不示人”和“欲示人”之间,有个微妙的平衡。这时一缕奇异感让我寒毛直竖,这年少时的诗句我早已忘记。
意识到是梦后,周围的一切都暗下来,行将瓦解冰消。“如果…”老人的声音响起,又把我牵扯回来。他没来由地问:“如果你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但只有你自己能领受,无论你生前或死后,都不会有人知道你的伟大――你愿意过这样的一生吗?”
我问道:“你说的伟大,是那种孤芳自赏的意思吗?”
“不是,是绝对的伟大、宇宙意义上的伟大,伟大到任何人看到你的作品都会倾倒、折服、迷醉。但没有人会看到,这就像一个交换条件。”
我已到人生的中途写作三十个余年自认为天分并无多少但对文学的度成却少有人及。何况,这是个假设。我故作旷达地一笑,说:“当然了。为什么不愿意?”
他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物,缓缓地说:“这支笔是你的。拿好了。”我端详起来。这笔只略具一个笔的样子,一头钝一头尖,材质不明,却像有虹霓在里边流转不停,光色莫定,绚烂极了。亭子溶解在雾中,我醒来。
起床后,我走到书桌前,拿出昨夜的稿纸。才看了几行便已羞愧难当,我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杂质、裂痕和磨损之处。
经过一番修改后输入电脑,再发邮件给当地报刊的编辑。一小时后,他说,叶老师你是不是选错附件了,是空白的。不祥的预感在上空盘旋。我拿着稿纸去厨房找妻子。在递给她的一瞬间,我看到纸上的字尽数消失了,像莲叶上失踪的朝露。她问我干吗。我失魂落魄地走开,才走了几步,字迹又布满了稿纸。我猛然领悟了昨夜的梦境。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我不知这状态能持续多久,于是立即开始写新的,或者说旧时想写却没能够写出的文章。
头几年中,练习越多,我的笔力提升得越是惊人。我能精确地形容出草叶的脉络、流水的纹理、夜半林中的声响……没多久,我就厌倦了描摹现实。让我倾心的自然景观差不多写尽了,故乡和回忆都已拓印在纸上。情怀得到满足后,技巧上的野心就骚动起来。我先是试着写了一秒钟。蜻蜓与水面将触未触,一截灰烬刚要脱离香烟,子弹紧贴着一个人的胸膛……我试图立足于有限的时间里,用文字笼络住无穷的空间。
这几年里,一个我在纸上勇猛精进,另一个我在现实中却耐着诸般苦恼。首先,我变得太过敏锐,任何感触在我这都像洞穴中的呼喊,无端被放大数倍。另外是构思时的浑浑噩噩、文章写成后的自鸣得意,虽这两者我写作多年来已习惯,但人间文字和天仙辞句终究不同,反应强了数倍,我花了不少时间来适应,日常举止仍不免有些古怪。
自从那场梦后,我不再有作品示人。有一天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我恍然大悟,第一次明白了这个成语的含义。江淹曾在梦中得到一支彩笔,从此文采俊发,后又在梦中将笔交还,此后再无佳作,世称才尽。
动了这念头之后,我又开始做关于那支笔的怪梦。梦中我怀揣着彩笔,飘荡在夜空中,像幽灵一样,俯瞰人间的屋顶。我寻找那些手指间有光的人,穿进那个人的梦里。我挨个问他们当初那老人问过我的问题。他们都表示不愿意。后来我遇到一个少女。她戴着圆形眼镜,五官看起来很温婉,但眉眼间有一点执拗。“如果你可以……”我熟练地问出来。“嗯,我愿意。”她有点怯怯地说。这回答来得猝不及防。像特工对上了暗号,齿轮合上了齿轮,我似乎听到黑暗中咔嗒一响,有什么开始运转起来。我把笔给了她,不舍又释然。
醒来后,我打开即将完成的起笔很久的组诗。笔记本上,一字也无。我只是动了不想要笔的念头,并没有决意要舍弃,却已在梦中诚实地交了出去。仿佛那笔容不得一丝不虔诚。我试图回忆那些诗句,脑中空空荡荡。当时那种通灵般的笔力荡然无存,我忍耐着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
我不再写作,甚至也不再阅读了,我知道真正伟大的文字都存放在我们目光无法触及的地方,古往今来都如此。我对不从事写作的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都有可能曾经拥有,正拥有,或将要拥有那支笔,在无人知道的地方书写各自的杰作。因此那支笔无处不在。它正在某个人的梦里发光从一个人的梦里传到另一个人的梦里。人会死文明也可能覆灭唯独它是永生的。
我并非一无所获,我还有这些年用过的笔记本,一抽屉,一书架都是。打开来,全是空白的。但我知道,当本子闭合时隔绝开所有目光那些字句会重新现。黑暗中,它们自�自地。我把本子放在枕下,临睡前摩挲一番,枕着我几乎就要拥有的整个宇宙,然后坠入日常的、琐碎的梦中。
老叶叔叔的这篇文章发表于2011年11月,也就是他去世前两年左右。偶然的机会,我找到老叶叔的儿子聊到了这篇小说他说,是?他还会写小说?我以为他只会写那种老套的散文。又说道,其实我爸去世前好几年,脑子就有点不太清楚了,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说在写一个厉害的东西,我偷偷翻了他的本子,却全是空白;后来他好像突然好了,不闷在房里;谁想到心脏有毛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叶书华的博客中发现了一篇与他此前写作体裁和风格迥异的小说,这部小说似乎构筑了他的一个梦境,却又无比真实。
B.老人认为即便作者对作者本人的作品不满意,但只要他的作品受读者追捧,对该作者来说这些作品就算是成功的,叶书华赞同这一观点。
C.受到“点化”后的叶书华再看昨夜写的文章,粗陋到无法忍受,就将文章重新修改后再发给出版社,对方收到的却是空白邮件。
D.叶书华在梦中把“传彩笔”给了少女之后就不再写作,这一情节和文末叶书华儿子对他父亲“他好像突然好了”的回忆片段相呼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一种写意的方式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来对人物进行描写,人物性格没有明显的轨迹脉络,形象显得有些模糊。
B.小说中有些情节具有虚幻色彩,如传彩笔的传递要举行一系列如宗教祭祀般的仪式,通灵的力量才能够发生转移。
C.小说中的神笔按叶书华的讲述仅出现在他的梦中,叶书华从获得传彩笔到舍弃传彩笔,皆因梦而起,因梦而散。
D.《传彩笔》汲取了中国古代传说的一些叙事资源,将现实与神话相融合,来表达人类的某种孤绝和虚无的存在境遇。
8.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请简要分析其具体表现和使用效果。(4分)
9.作者以“传彩笔”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6.B(“即便作者对作者本人的作品不满意,但只要他的作品受读者追捧,对该作者来说这些作品就算是成功的”分析有误,老人认为如果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即便再受读者追捧,对该作者来说作品也是失败的)
7.B(“传彩笔的传递要举行一系列如宗教祭祀般的仪式,通灵的力量才能够发生转移”分析错误,传彩笔的传递过程仅仅是通过给予者的口头允诺与收受者的简单应承,通灵的力量便可尽数转移)
8.①小说中有两个“我”:一个“我”是客观世界的叙述主体,以外视角为读者讲述父亲老友叶书华平淡无奇的生平经历;另一个“我”是叶书华本人,他在他自己的脑海中无所不能,如“我能精确地形容出草叶的脉络、流水的纹理、夜半林中的声响”。②第一人称的使用使小说的代入感强,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主要情节基本上都依靠“我”通过自我沉浸搭建虚幻的想象世界来推进,故事情节显得杂而不乱。(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传彩笔作为物象,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点出文章写作内容的同时也引发读者思考。②传彩笔作为物象,充当着本文的线索,组织、串联起了情节的发展,从获得传彩笔到失去传彩笔。同时也使整体结构更加严谨。③借用传彩笔这一物象,点明了文章主题。本文用一定篇幅讲述了叶书华在梦境中与老人相遇后的谈话,突出对于作家作品发表和获得外界认可的选择和思考这一主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赞 (0)
宗璞《画痕》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8
沈从文《一有事总不免麻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