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桥的历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桥的历史
萧乾
①挖土铺石凭的还仅仅是一股傻力气,桥梁和崖石才是人类血肉的吞噬者。异于有钢架的火车桥,公路的桥梁时常是在不知不觉中便开过去了。有一天,也许你会跨过这已夷如平地的横断山脉,请侧耳细听,车轮下咯吱吱压着的有人骨啊!我们该知道滇缅路上那些全凭人力搭成的桥梁是怎样筑成的,每座桥都有它不平凡的来历。修胜备桥的桥基时,先得筑坝,把来势凶猛的江水迎头拦住。然后用田塍上那种水车,几十只几百只脚昼夜不停地踩,硬把江水一点点地淘干。然后还要筑围坝,最后下桥基。下桥基的那晚,刚好大雨滂沱。下一次,给水冲掉一次。这时,山洪暴涨了。为了易于管理,一千多桥工是全部搭棚聚住在平坝上的。江水泛滥到他们的棚口,后来侵袭到他们的脚踝。那是壮烈凄绝的一晚:
可怕的魔手啊,水在不息地涨,终于涨到这千多人的胸脯。千多名路工手牵着手,男女老幼紧紧拉成一条受难者的链索,面对着这洪水绝望地哭喊。眼看它拥上了喉咙,小孩子们多已没了顶,大人嚎啕的气力也殆尽。身量较高的,声嘶力竭地嚷:“松不得手啊!”――半夜,水退了。早晨,甚至太阳也冒了芽。但点查人数的结果,昨夜洪流卷去了三十四个伙伴。
②惠通桥的铁工是印度人,木工是粤人,石工多是当年修筑滇越铁路的云南人。但还有并无专技却不容泯没的一工,那是“负木料者”。为了使桥身坚固,非使用栗木不可,十个月修桥,有半年时间都用在搬运木料上。栗木稀少得有如神话中的“奇宝”,它们藏在原始的深山密箐中。半年来,有近百人经常在蔽不见日的古森林中,披荆斩棘地四下寻觅,砍伐下来,每天又有几百人抬运。好沉重的栗木啊!每十五个人搬运一根:七个抬,八个保驾。这样搬了一千根,才筑成了这座驮得动钢铁的桥。
③筑桥自然先得开路。怒江对岸鹰嘴形的惠通崖也不是好惹的家伙。那是高黎贡山的胯骨。一百二十个昼夜,动员了数万工人才沿那段悬崖炸出一条路。那真是活生生一幅人与自然的搏斗图,而对手是那么顽强坚硬。一个修路的工头在向我描述由对岸望到悬崖上的工人时说:“一阵风就会吹下江去,就像只鸟儿那么嗖地飞了下去。”随之怒江起个漩涡,那便是一切了。惨莫惨于炸石的悲剧了。一声爆响,也许打断一条腿,也许四肢五脏都掷到了半空。由下关到畹町,所有悬崖陡壁都是这么斩开的啊!
④一个没声响但是更贪婪的死神,是那穿黑袍的“瘴毒”,正如阴曹地府里有牛头马面,当地人也为这神秘病疫起了许多名称。如龙陵、芒市段的双坡、放马厂、芭蕉窝等地,据说是流行着:一、泥鳅痧――症象同一般发疹,腹痛,土治法是把胸脯刮出红筋。但红筋若翻过肩膀,生望便濒绝了。二、哑瘴――发烧,把手放到脑顶上都觉发烫。随后又发冷。渐渐神志昏迷,不能讲话。据说患者延至三天必死。三、羊皮痧――头痛,皮肤起红点;燃之以火,噼啪作响。及红点一黑,人即完事。另外,还有无数种神秘病症。
⑤我不谙医学,不便妄作论断。但只要看看边地筑路工人的生活情形,即知死亡以种种方式大量侵入,原是极其自然的。
⑥有位老人,年纪已快六十了,带着儿孙三代,同来修路。放工时,老先生盘膝坐在岩石上,捋着苍白胡须,用汉话、白族话对路工演讲这条国防大道的重要,并引用历史上举国反抗暴力的事迹。生活是那样苦,他却永远笑着。到了保山,我才知道连这位老头儿也为瘴气死去了。临死,他还望了望那行将竣工的公路,清癯、满是皱纹的脸上,浮起一片安详的笑容。
⑦沿途我访问了不下二十位“监工”,且都是当日开天辟地的先驱者。追述起他们伙伴的惨剧,时常忍不住淌下泪来。干活太疲倦,因昏晕而损下江的;误踏到炮眼上,崩成粉末的。路面高出山脚那么多,许多人已死掉,监工还不知道;以至找另外的尸首时才发现。
⑧残暴无情莫过于黑色炸药。像赵阿拴明明把炮眼打好,燃着。他背起火药箱,随了五个伙伴说说笑笑地往远处走了。火捻的延烧本足够他们走出半里地的,谁料他背着的火药箱装得太满了,那粉末像雪山蛇迹般尾随在他们背后。匍地一声,岩石炸裂了,他们惬意地笑了。就在这时候,火却迅速地沿了那蛇迹追踪过来,而且直触着了他背着的火药箱。在笑声中,赵阿拴同他的伙伴们被炸到空中,然后落下江心去了。
⑨滇西高原的风在旷古森林中呼啸着,江水依然翻着白浪,宛如用尖尖牙齿嚼啃着这悲哀的夜,宇宙的黑袍。
⑩有一天你旅行也许要经过这条血肉筑成的公路。你剥橘子糖果,你对美景吭歌,你可也别忘记听听车轮下面咯吱吱的声响。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者的白骨,是构成历史不可少的原料。
一九三九年三月
【注】本文节选自《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文,属于报告文学。滇缅路:即中国云南省到缅甸的公路。滇缅公路于1938年组织劳工修建,通车之日起,滇缅公路就担当起输送抗战物资的重任,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8. 本文以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请以第①段画线部分为例加以分析。
9. 作者在第④段中分条详述各种“瘴毒”,请分析其用意。
10. 第⑥⑦⑧段分别写了“有位老人”“监工们”和“赵阿拴”的故事,请从选材组材的角度分析其构思上的作用。
11.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突转为第二人称叙事,与全文风格不符,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8. 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工人们面对洪水时的团结和勇敢。②运用比喻手法,“魔手”突出洪水的肆虐,“链索”表现工人们的团结和勇敢。   
9. ①突出了筑路工人工作环境的艰险恶劣,除了物理劳动的艰辛外,工人们还面临着不可预料的疾病和死亡的威胁。②突出筑路过程中的艰难和牺牲,表达作者对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人们的同情和敬意。   
10. ①丰富文章内容。通过不同角色的故事,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筑路过程中的牺牲。②深化主题,老人的去世、监工们对伙伴惨剧的回忆以及赵阿拴的悲剧,都强化了筑路工人的牺牲这一主题,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和光辉。   
11. 不能删去。①第二人称的手法,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通过直接的情感传达,引发读者思考,同时呼应文章开头。②作者强调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和不可遗忘,提醒读者历史是由无数人的牺牲和努力构成的,每个人都应该记住并尊重这段历史,增添了深度和力量。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声嘶力竭地嚷:‘松不得手啊!’”语言描写,“手牵着手”“紧紧拉成”动作描写,“绝望”神态描写,表现工人们面对洪水时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团结和无惧洪水的勇敢。
将“泛滥的洪水”比喻成“可怕的魔手”,突出了洪水的来势汹汹,可怕张狂;
将“千多名路工手牵着手”比喻成“一条受难者的链索”写出了千多名路工的携手应对灾难时,团结一心的悲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散文中某段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分析。
从内容上,作者详细列举了当地流行各种“瘴毒”,包括泥鳅痧、哑瘴、羊皮痧等病症,并描述了它们的症状和致命性,突出了筑路工人面临的不可预料的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从情感上,尽管瘴毒对工人生命有巨大威胁,但他们依然没有退缩,最终完成了公路的修筑,表达了作者对筑路工人的深深同情和无边的敬意,也唤起读者的深深共鸣,深化主题。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选材构思的能力。
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老人代表了家庭和世代的参与,监工们代表了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视角,而赵阿拴的故事则代表了普通劳工的遭遇,这种多角度的叙述使得牺牲的描绘更为全面和立体。
深化文章主旨。每个故事都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筑路过程中的艰难与牺牲。老人的去世、监工们的回忆以及赵阿拴的悲剧,使读者对筑路工人的牺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老人“永远笑着”,监工“时常忍不住淌下泪来”,赵阿拴们“惬意地笑了”,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牺牲,他们保持着乐观,保持着对他人的同情,这些都体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不能删去。
从人称上,结尾段使用第二人称“你”,“你剥橘子糖果,你对美景吭歌,你可也别忘记……”,直接将读者拉入文中,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不仅是旁观者,而是被邀请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你可也别忘记听听车轮下面咯吱吱的声响。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者的白骨”与第一段“也许你会跨过这已坦夷如平地的横断山脉,请侧耳细听,车轮下咯吱吱压着的有人骨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从主旨上,本段作为文章的结尾,起着卒章显志的作用。“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者的白骨,是构成历史不可少的原料”,通过直接对读者说话,作者强调了滇缅公路广大建设者的顽强、奉献和牺牲精神,强调历史是由无数人的牺牲和努力构成的,它引导读者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为之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们,增添了文章深度和力量。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9:10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9: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