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2023年天津市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科技伦理操守,就容易被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比如,一些网上商家滥用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差异定价的“大数据杀熟”,使市场伦理、商业伦理受到冲击。再如,滥用信息传播中的“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判定其喜好,“投其所好”推送特定种类信息,制造“信息茧房”效应。又如,基于人工智能的“AI换脸”“深度伪造”等技术应用,可能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诸如此类的新兴技术滥用,突破了伦理边界、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动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
(取材于杨明《守好科技伦理底线》)
材料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3年天津市高考题)
公众对规范智慧城市中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看法(%)
(取材于《智慧城市中的“刷脸”应用:公众的认知与评价》)
材料三:  
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虽然是因技术而产生的,但是它却无法仅仅依靠技术来解决,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行的方案是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对人工智能伦理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监管。伦理源于情感,比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就是基于情感的伦理意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虽然有了较多的理性反思,但或多或少地与情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而非技术过程,因而很难程序化,这就使得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监管更为困难。人工智能伦理的关键是将人工智能这种技术物提升到人所处的道德地征,从而使人工智能成为受到伦理规范约束的道德能动者。
(取材于李传军《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究》)
材料四:  
人工智能原则也应包含非对抗与非失控的理念。非对抗意味着不应将人工智能视作人类社会的对抗性存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性要素,我们必须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人工智能。非失控意味着不应放弃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应以智能的方式去规范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如果以上述理念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此处的“善”在国家治理层面即指向“善治”,而当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国家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善治”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拥有了更贴近现实的内涵。
(取材于《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
4.下列关于科技伦理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质上说,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不是技术过程,而是情感过程,所以难以监管。
B.由于处于科技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新兴技术研发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
C.人工智能作为社会的构成性要素,已经推动科技向善落实在国家“善治”上了。
D.对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看法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监管、引领的期盼。
5.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现实生活新兴技术被滥用的现象中,提出了“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
B.材料二从完善法律、健全监管渠道等角度来设计调查选项,以征求公众的意见。
C.材料三给出监管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方案,并从伦理起源的角度进行因果论证。
D.材料四立足人工智能原则,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
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新兴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已被人们认识到的时候,着手解决它就变得十分困难了,所以要尽早加强“科技向善”宣传。
B.完善人脸信息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人脸识别行业的全方位监管,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满意程度。
C.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守住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就能成为受伦理约束的道德能动者。
D.始终心系人民福祉,才能有效避免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障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答案:

4.D 5.D    6.C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不是技术过程,而是情感过程”错,原文“它更多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而非技术过程”,“不是……而是”不同于“更多的是……而非……”,选项中缺失了“更多的”这一限定条件,并且材料三“这就使得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监管更为困难”,选项中“难以监管”夸大了监管难度。
B.“由于处于科技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新兴技术研发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无中生有,原文“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科技伦理操守,就容易被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可见初始阶段也需要科技伦理,选项中“初始阶段”“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与原文矛盾。
C.“已经推动科技向善落实在国家‘善治’上了”错,原文“如果以上述理念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此处的‘善’在国家治理层面即指向‘善治’”,可知这则材料的论述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选项中“已经”将未然化为已然。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取决于”错,根据材料四可知,从“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这一前提得出的结论是“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而选项结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选项与原文不符。另外,根据材料四“‘善治’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拥有了更贴近现实的内涵”,可知选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中“取决于”夸大了“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的作用。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C.“就能”表述绝对。原文“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动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需要”并不等于做到了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结果,选项前两个分句和最后一个分句并没有条件关系。
故选C。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9:33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9: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