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7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处赣皖交界的瑶里古建筑群
蕴含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意味,带有浓
郁的徽派风格:白墙灰瓦马头墙,绿水青山碧蓝天,建筑之美与自然之景相互
映衬。观之
心旷神怡。
瑶里的木雕让人印象格外深刻。瑶里山林繁茂,盛产木材。瑶里人将徽派木雕艺术
演绎出新的高度。最具代表性的是一
幢名为“狮冈胜览”的徽派合院式民居――院内的梁柱、窗楣……无不
镶有精美繁复的木雕,题材多取自古代名著、神话传说等,多层
镂空,画面立体分明,场景人物
惟妙惟肖。
彷徨其间,宛如置身于一座木雕艺术馆,又仿佛坐在戏台下,眼前似乎就在上演一个个
耳熟能详的故事。
瑶里古建筑的布局也
别出心栽。下游的房子比邻幢上游的房子靠里,让出小块土地,一是为了弘扬谦让文化,房子往里让三分,凡事也都要让三分;二是为了表达美好寓意,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路”会越走越宽。
1.(2分)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郁(yù) B.幢(zhuàng)
C.镶(xiāng) D.镂(lóu)
l2.(2分)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蕴含 B.演绎
C.惟妙惟肖 D.别出心栽
3.(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映衬 B.心旷神怡
C.彷徨 D.耳熟能详
4.(3分)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穿紫河,是一条奔流千年的古运河。在祖辈眼里,它是金色的,渔民在河道里捕捞着鱼虾;在父辈眼里,它是银色的,每一桨都泛着银白的月色。运河的粼粼波光,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如今,河道两岸,麻石路、吊脚楼、风雨桥呈现眼前,汉剧高腔、常德丝弦、澧州花鼓萦绕耳畔,糖油粑、桂花糕、芝麻糖留香唇齿……
,诉说着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
A.这些具有传统风情的景、味、曲
B.这些具有传统风情的景、曲、味
C.这些具有传统风情的色、景、曲、味
D.这些具有传统风情的色、曲、味、景
5.(3分)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烽火,古时是指边防报警的烟火,“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用来借指战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6.(10分)默写(请用正楷字书写)。
(1)
,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2)万里赴戎机,
。 (《木兰诗》)
(3)
,松枝一何劲! (刘桢《赠从弟 其二》)
(4)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5)小大之狱,
,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6)塞北雪后,天地一片苍茫。满村的雪,满村的白,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句“
,
,
”。
(7)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
”,实写山阴道上峰回路转,突现佳境;后衍生出在困境中只要坚持,也许就会出现转机的人生哲理。
7.(3分)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昔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随着“一桥飞架南北”结束了。如今,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一带一路”为各国发展提供新动力,跨越山海沙漠,传递人类文明。为此,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来歌颂这伟大盛世。
上联:天堑变通途,大好江山歌盛世;
下联:
,
。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2分)D 2.(2分)D 3.(2分)C 4.(3分)B 5.(3分)A
6.(10分)
(1)星汉灿烂 (2)关山度若飞
(3)风声一何盛 (4)长河落日圆
(5)虽不能察 (6)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7)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7.(3分)
评分说明:下联以“丝路”为主题,“大好江山”可宽对。
作答示例:丝路焕新生,多样文明谱华章(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