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2024年青海省中考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
学校举办以“溯源黄河・青海长青”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溯源黄河・寻文脉
为了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学校将建设一条“黄河文化长廊”,请完成下面问题。
1. 请你用楷书或行书将本次活动的主题“溯源黄河・青海长青”八个字正确写到下面的田字格中。
积累与运用(2024年青海省中考题)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抄写。抄写时要用楷书或行书正确、规范的书写。注意易错字:溯、源。
2.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次活动的主题,同学们对相关汉字的意义进行了查询。下图是对“青”的意义阐释。由此可知,“
海”一词中的“青”应理解为“蓝色”,但同学们认为现代汉语中“青海长
”中的“青”不仅指颜色及引申的“年轻”义,还可以有更多的内涵,如:_____
积累与运用(2024年青海省中考题)
 
 
【答案】青山绿水/青春活力/永葆青春等(合理的解释均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义。
根据图中文字部分中的“即春天草木萌发时的绿色”,由此可引申出春天草木萌发,万物重新焕发生机,山青水绿。由此可知,“青海长青”中的“青”还有青山绿水的意思。
根据图中文字部分中的“引申为‘年轻’义”,由此可引申出年轻人拥有青春活力和祝愿永葆青春。由此可知,“青海长青”中的“青”还有青春活力和永葆青春的意思。
3. 以下是学校“黄河文化长廊”中对“黄河精神”的解说,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______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
之源、幸福之源。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
(1)文段横线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B. 生生不息                                   C. 川流不息
(2)文段中加点字“脉”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mài                                                                        B. mò
【答案】(1)B    (2)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络绎不绝:通常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B.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
C.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结合语境,由“传承着华夏文明______的文化根脉”可知,此处形象地表达华夏文明绵延不绝、持续传承的特点,应用“生生不息”。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文脉:wén mài,文章的线索,也指文化的传承脉络。
故选A。
4. 下图是班级为“黄河文化长廊”中黄河流域宗日文化彩陶图片展准备的海报,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积累与运用(2024年青海省中考题)
 
我喜欢: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①. 海报一   
②.因为它直接展示了宗日文化彩陶的实物,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再配以“大河之上 欢舞千年”的字样,更激发观众对彩陶艺术的兴趣。陶罐上复杂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不禁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它的信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喜欢海报一或海报二。其次结合海报具体内容阐明理由,如海报一突出宗日文化彩陶的实物,具有视觉冲击,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如海报二既有视觉上的享受,也有教育意义,能够让观众了解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示例:我喜欢海报二。
理由:因为它通过创意的视觉设计展示了黄河流域的文化特色。该海报以地图为背景,清晰地描绘了黄河的流向,配以宗日舞蹈纹彩陶盆的图片,这种设计不仅直观地呈现了宗日文化的位置,还体现了其与黄河文化的紧密联系。
5. 学校准备为“黄河文化长廊”题写一幅对联,请你选择恰当的下联(   )
上联:追溯黄河文化之源    下联:______
A. 文化灿烂海纳百川                                                B. 文化滋养民族之魂
C. 传承千年文明之光                                                D. 黄河文明灿烂辉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上联“追溯黄河文化之源”结构为:动词+名词+偏正结构。
A.名词+形容词+主谓结构,在词性和结构上不一致;
B.名词+动词+偏正结构,在词性和结构上不一致;
C.动词+名词+偏正结构,整体与上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在意义上也能形成呼应;
D.名词+名词+并列结构,在词性和结构上不一致;
故选C。
活动二:山宗水源・悟精神
为领悟黄河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班级开展了“阅读经典作品・领悟黄河精神”为主题的文学品鉴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6. 品鉴活动中,同学们要齐诵《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以下是班长的主持词,请你按照划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排比句。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八十五年前,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首次唱响。从此,这部旷世经典以其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华大地广泛传唱。
它犹如一颗明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齐诵《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答案】①. 它犹如一幅画卷    ②. 在祖国的大地铺陈色彩    ③. 它犹如一江大河    ④. 在人民的心中奔腾激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语句。作答时,根据给定的句子“它犹如一颗明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判断结构为“它犹如一+量词+名词,在+五个字的偏正短语+四字短语”。注意仿写的句子要与《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特点和影响力相关,并且要与前面的句子在结构和语言风格上保持一致。
示例:它犹如一座灯塔,在漆黑的海面指明方向;它犹如一阵春风,在荒芜的原野唤醒生机。
7. 黄河历来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审美对象和精神寄托,请你把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填写完整,借以体悟黄河精神。
“黄河精神”的内涵
诗句
意境美:黄河营造了一泻千里、雄浑壮美的意境
(1)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黄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壮思飞: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两句表达词人的爱国之情和雄心壮志。
(5)刘桢《赠从弟》(其二)中,作者以“岂不罹凝寒?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
哲理深:黄河构成了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动力之源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7)陆游在《游山西村》中“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暗含人生哲理,同时也表明了诗人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答案】①. 大漠孤烟直    ②. 长河落日圆    ③. 河流大野犹嫌束    ④.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⑤.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⑥.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⑦. 松柏有本性    ⑧.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⑨.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⑩. 山重水复疑无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漠、犹、嫌、束、帆、沧、赢、柏、畔、疑”等字词易写错。
8.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在你读过的经典名著中也有许多人物,有着类似黄河的精神品质。请你选出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位人物,并结合相关情节赏析其品质。
【答案】示例:我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压而不弯,勇往直前,虽身处残酷的战争环境,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却始终保持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拥有了充实而有价值的青春,成为了鼓励青年人努力奋斗、不负韶华的榜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分析。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所描述的黄河的精神品质,如“博大宽厚”体现了胸怀宽广;“柔中有刚”表明既有温和的一面,也有刚强的一面;“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展现了坚韧不屈、不轻易屈服;“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反映了敢于抗争、勇于发声;“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突出了在绝境中求生、勇敢无畏地向前迈进。然后,从读过的经典名著中选取具有类似精神品质的人物,注意结合相关清洁赏析其人物品质。
示例:我选《简・爱》中的简・爱,她挟而不服,柔中有刚。自幼寄人篱下,受尽舅妈和表兄的冷眼,但她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勇敢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在寄宿学校,面对艰苦的条件和校长的体罚,她顽强坚持。后来在爱情中,她坚守自己的尊严和平等,不卑不亢地面对罗切斯特。最终,她凭借着自己的独立和坚韧,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简・爱的经历鼓舞着无数女性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勇敢追求平等和真爱。
活动三:青海长青・抒壮志
班级举办了“家住三江源・保护母亲河”新闻阅读、采访及写作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9. 【阅读材料】
材料一  8月2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有摄影师拍摄到白唇鹿、岩羊、棕熊等百余只珍稀动物集体“散步”的画面。可见,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黄河源头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材料二  “千人齐聚黄河畔・唱响红歌给党听”文化艺术周在化隆县群科新区拉开帷幕。
材料三  8月6日,“行走黄河源头・旅读大美青海”2023首届(青海)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系列活动暨启动仪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举行。为向世界传播黄河文化,推介黄河旅游,“直播黄河”――2023首届黄河文化旅游带全网宣传推广活动同步举办。直播以海南州龙羊峡为总直播室,分别在沿黄九省区和青海省沿黄市县设立分直播点16个,带领网友畅游黄河文化旅游带。从三江源到黄河入海口,黄河展现出的不同姿容,彰显了推进黄河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包容性、互助性,实现了主题内涵的深刻挖掘和生动呈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正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创新之举。
【新闻采访】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设计自己的采访计划,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时间
8月7日下午
采访对象
(1)______
采访目的
(2)____________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用具
纸、笔、相机和手机
采访问题
示例:您怎么看待三江源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呢?
(3)①______
②______
 
【答案】①. 如摄影师/环保局长/演员……    ②. 了解三江源生态美景/了解相关环保政策/了解台前幕后的红歌演唱故事……    ③. 作为摄影师,您是如何拍到这些生态美景的?    ④. 您觉得此次的红歌大赛带给您什么感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采访提纲。
(1)根据材料一“有摄影师拍摄到白唇鹿、岩羊、棕熊等百余只珍稀动物集体‘散步’的画面”可以选择摄影师作为采访对象;根据材料二“‘千人齐聚黄河畔・唱响红歌给党听’文化艺术周在化隆县群科新区拉开帷幕”可选择演员;根据材料三“8月6日,‘行走黄河源头・旅读大美青海’2023首届(青海)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系列活动暨启动仪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举行”可选环保局长或文旅局长。这样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地报道和解读这一活动。
示例:文旅局长
(2)根据所选的采访对象的特点和其在黄河相关事务中的角色定位,确定想要从他们那里获取的核心信息。采访目的要围绕黄河这个主题展开,涵盖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活动效果等多个方面。如对摄影师,重点是了解三江源生态美景和拍摄意义。如针对环保局长,聚焦相关政策和保护工作实际情况。又如采访演员时,关注文化活动的影响和个人感受等等。
示例:与文旅局长交流,旨在获取黄河文化及黄河旅游的最新推广情况。
(3)采访问题设计时,要针对不同对象的身份、职业、专业领域以及与黄河主题的关联点,例如,环保局长熟悉政策和工作部署,问题就可以侧重于保护措施和成效;演员参与文化活动,问题可围绕活动的表演感受和文化传播效果。
示例1:作为摄影师,您在拍摄黄河源头珍稀动物时,最让您感到惊喜的瞬间是什么?
为了拍摄到这些珍贵的画面,您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和努力?
示例2:作为环保局长,目前我们在黄河源头生态保护方面已经实施了哪些具体的政策和项目?
对于未来黄河源头的生态保护,我们有什么样的长期规划和目标?
示例3:作为本次活动的演员,参与这次“千人齐聚黄河畔・唱响红歌给党听”的活动,您在排练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您认为这样的文化活动对于传承黄河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示例4:作为文旅局长,在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发展方面,咱们地区采取了哪些独特的举措和创新的营销策略?
您认为黄河文化旅游对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怎样关键的作用?
【新闻写作】
10. 消息写作中,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相关的背景材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下面是小华同学采访整理的内容框架,请你根据要求对框架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将下面句子序号填到结构图中
①来自全省各地的群众代表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经典的红色歌曲。
②“千人齐聚黄河畔・唱响红歌给党听”文化艺术周在化隆县群科新区拉开帷幕。
③开幕式上,化隆县宣传部门精心编排了盛大的红色歌舞表演。
④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积累与运用(2024年青海省中考题)
 
【答案】(1)②(2)③(4)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消息特点及句子排序。作答时,按照“倒金字塔结构”,重要性最高的信息放在最前面,依次递减,这样读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时间有限或对详细内容不感兴趣,只读导语也能大致了解新闻要点。
首先,②直接点明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即“千人齐聚黄河畔・唱响红歌给党听”文化艺术周拉开帷幕这一核心事件,让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新闻的关键信息,故放在导语处;
然后,③紧接②详细描述了开幕式上化隆县宣传部门编排的红色歌舞表演,进一步丰富了开幕式的内容,是对导语中“活动开幕”这一主要事件的具体展开和补充。
接着,①则是在③之后,讲述来自全省各地的群众代表联唱红色歌曲,重要性相对稍弱,是活动中的一个具体环节。
最后,④“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这部分内容不是活动本身的直接描述,而是关于活动产生的影响和反响,属于背景信息,放在最后,为整个新闻事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相关背景情况。
据此可知,答案为:(1)②(2)③(4)④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17日 下午7:46
下一篇 2025年2月17日 下午7: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