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参与抗元名将相关诗文专题学习活动。(21分)
材料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二:
陈文龙传
陈文龙,字君贲,兴化①人。能文章,负气节,拜为监察御史,后累迁至参知政事。
时边事甚急,朝廷命文龙为兴化知军,已而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②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
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讽其纳款③者,文龙曰:“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乃械系④送杭州。
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选自宋史《陈文龙传》,有删改)
【注】①兴化:地名,今莆田市。②徇:宣示归顺。③纳款:归顺,降顺。④械系:戴上脚镣手铐拘禁。
3.下列对《过零丁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抗元斗争经历,“寥落”暗指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B.颔联运用比喻,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危苦。
D.本诗概括作者一生重大事件,融叙事、言志为一体,感情基调始终低沉悲凉。
4.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5.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
B.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
C.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
D.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
6.把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2分)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
(2)(3分)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
7.文天祥与陈文龙同是抗元名将,文天祥的“丹心”体现在陈文龙的哪些事件上?请结合
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答案:
【活动三】(21分)
3.(3分)D
4.(4分)(1)害怕,畏惧 (2)使……投降(3)终于,最终 (4)遗憾
(每个词语解释正确给1分,意思对即可。)
5.(3分)B
6.(5分)
(1)(2分)陈文龙离开兴化就绝食,到杭州就饿死了。
(“去”译对给1分,句意对给1分。)
(2)(3分)众人感叹说:“有这样的母亲,正应该有这样的儿子。”
(“斯”“宜”译对各给1分,句意对给1分。)
7.(6分)斩使责降;发兵自守;焚书斩使;慷慨陈词;受凌不屈;绝食饿死。
(答对一点给2分,概括三点即可。其他答案,有理有据,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陈文龙,字君贲,是兴化人。文章写得很好,具有志气和节操,朝廷让他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升迁为参知政事。
当时边境地区形势非常危急,朝廷任命文龙担任兴化知军,不久降将王世强引导元军进入广州,建宁、泉州、福州守军都投降。福州知府王刚中派使者到兴化劝说人们投降,陈文龙把使者杀了而把副使放还,让他带信去谴责王世强、王刚中背叛国家。接着就发动百姓和士兵守卫,城中兵士不满一千,元军大军却没能攻下。(元军统帅)让陈文龙的亲家拿着书信去招降他,陈文龙烧掉书信杀了他的使者。有人劝他投降,陈文龙说:“你们只是怕死罢了,却不明白谁能一生不死呢?”于是派他的大将林华在边境侦察。林华很快投降了,而且引导元军来到城下,通判曹澄孙打开城门投降。元军把文龙和他的家人抓到军营,想让他投降,(文龙)不屈服,身边的元军欺凌挫辱他,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面全都是节义文章呀,你们逼得了我(投降)吗?”元军再三强迫他,最终他也没有屈服。于是元军给他戴上刑具押送到杭州。陈文龙离开兴化就绝食,到杭州就饿死了。他的母亲被关在福州尼寺中,病得很厉害,没有医治用药,身边的人看着都哭了。陈文龙的母亲说:“我和我的儿子一起死去,又有什么遗憾呢?”也死了。众人感叹说:“有这样的母亲,正应该有这样的儿子。”为她收殓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