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对比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金山夜戏》两文,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金山夜戏
明・张岱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①。日晡②,至北固,舣③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e④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擦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兖:兖州,位于山东省。②日晡bū:傍晚时分。③舣yǐ:停船。④�exùn:喷洒。⑤韩蕲王:韩世忠,南宋名将。
15.根据文意,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16.根据两文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在交代时间时都用了年号纪年法。
B.两文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形象描绘月色之美。
C.两文所记之事都发生在寺庙里,都主要表现了赏月的欣喜。
D.两文都写了作者在夜里所经历的事,一是“游”,一是“戏”。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18.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自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金由夜戏》中,张岱借山僧的感受来评说自己夜戏的行为:“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⑴“闲人”一词包含着苏轼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作一评析。
⑵你如何看待和评价张岱的行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阐述。
答案:
15.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16.C
17.⑴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⑵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18.⑴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但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⑵张岱去兖州途中,因月光之美而一时兴起,带人在寂静的金山寺,锣鼓震天地唱了一夜的戏。这种只为尽兴而不顾世间礼法、别人看法的行为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体现了他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随性而为的个性,山僧的反应说明了张岱特立独行的行为在当时是不为世人所理解与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