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1
小题,
17
分)
7.(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
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②于上国③,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季札聃:人名。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④倍蓰:超过数倍。
(1)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
B.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
C.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
D.查字典,“遗”有“遗留”“赠送”等义项,“将以遗来者”中“遗”应选择“赠送”。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B.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C.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D.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人的学问都始于认真读书,他们的学问与道德修养都不是后人所能赶上的。
B.近年来可读之书多而易得,但科举士子却将书束之高阁,致使他们谈吐没有根底。
C.李公择藏书丰富,读书精深,闻名当世:他藏书于僧房供后人阅读,有仁者之心。
D.苏轼想读完公择藏书,他主动作记是希望后人知前人读书不易从而更加努力读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②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帮帮你:指:①手指;②指向:③指责;④意思,意图;⑤指称。――《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答案: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及前后文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而书固自如也”意思是: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固,本来。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据此断句为: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他主动作记”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是李公择主动要求苏轼写一篇文章。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是时,这个时代。得,能。句意为: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求学是多么困难啊。
②中重点词语有:去,离开。居,住。句意为:李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将他住过的僧房称为“李氏山房”。
答案:
(1)C
(2)B
(3)D
(4)①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求学是多么困难啊。
②李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将他住过的僧房称为“李氏山房”。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参考译文:
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季札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部经典之作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已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而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所收益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