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蕨,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
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②,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⑤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儋耳:今海南儋州,苏轼被贬之地。②民夷杂糅: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混杂。③屠沽:屠户和卖酒的人,这里指各种商贩。④三鼓:三更。⑤过:苏轼幼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写在水浅处钓不着大鱼,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5.【甲】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我们在初中教材中还学过【丙】文作者苏轼写的一篇文章《
》。(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
临溪而渔( )
(2)予欣然
从之(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8.下列对古诗文内容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中的“巴山楚水”是指诗人的被贬地。
B.【乙】文中的“山肴野蕨”是指野味野菜。
C.【丙】文作者夜游是因为被“良月嘉夜”吸引,于是邀友人同行。
D.“弃置身”“太守”和“先生”所指的都是所在诗文的作者。
9.【乙】文中写
和太守之宴,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生活场景;【丙】文中的“
”描绘了小城上元节的繁荣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4分)
10.以上三篇古诗文的作者都是被贬谪的官员,但在作品中表达的中心各不相同。【甲】诗中表现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丙】文中作者夜游后“放杖而笑”,其中包括“自笑”和“笑人”,“自笑”是表达月夜畅游后的悠然自得,“笑人”是他夜游后得出了一个人生道理:
(6分)
答案:
5.刘禹锡(1分) 记承天寺夜游或书戴嵩画牛(1分)
6.(1)来到(1分) (2)跟随、跟从(1分)
7.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分)
8.C(3分)
9.滁人之游(2分) 民夷杂糅,屠沽纷然(2分)
10.对仕宦沉浮和世事变迁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2分) 与民同乐(2分) 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随遇而安也能有所得。(2分,写出“得”与“失”的关系即可)
参考译文: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选自《东坡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