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比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执策而临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g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北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有删改)
注: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担�g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③牝:雌性鸟兽,下文的“牡”是指雄性鸟兽。④骊:纯黑色的马。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告以良马/潭中鱼可百许头
B.臣有所与共担�g薪菜者/选贤与能
C.召伯乐而谓之日/化而为鸟
D.见其所见/才美不外见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两文提到伯乐的用意有何不同?
②[乙]文中,伯乐评价九方皋比千里马还要宝贵,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
6.(1)①有时 ②喂养 ③用马鞭赶 ④跟前
(2)①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C
(4)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5)①甲文提到伯乐是为了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乙文提到伯乐是为了引出九方皋。
②九方皋独具慧眼,能看出事物的实质。
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秦穆公问伯乐:“您的年岁已高,子孙中有可以派出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象这样的马,奔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蹄印。我的子孙都是一般的人才,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会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使他来谒见您吧。”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外出去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返回禀报说:“已经在沙丘寻得千里马”。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告诉他:“你所推荐的相马的人真糟糕,连毛色雌雄尚且不能辨别,又如何能够识别千里马呢?”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了吗?这正是他超过我千万倍还远远不止的地方啊。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天下的机妙啊。他看到千里马的机妙而忘记其粗略的外表,观察到了千里马的机妙所在而忽略其毛色雌雄,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象九方皋这种善干辨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宝贵的地方啊!”马取来后,果然是一匹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