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过河
刘海红
①
风凛冽地吹。冬天的风,下了雪的冬天的风,像野兽在嘶吼。寒冷被撕裂成一道道伤口,疼痛便肆无忌惮起来。光秃秃的树丫,被风雪裹挟着,做着冬天最后的坚持。可是子弹,这个比猛兽更冷酷无情的东西,这个时间,参与了冬天这场战争。
怎样掩护是一个问题。一望无际的雪地,鸟儿早已绝迹。枯树,只有枯树叉着枝丫挺立着。藏在雪中或是躲在树上,要做个选择。爬树他是好手。老家的秋天,柿子树挂满金黄,遮天蔽日,他也挂在上边,用铁钩对准枝丫一扭,成串的果实跌落筐里,他笑得合不拢嘴。即使冬天,宽大的树冠也浓成一团黑雾,像屋。眼前……他勒了勒皮带,把绷带等随身急救用品用力塞了塞,让自己目标更小一些。他选了一根较粗的树干,隐蔽起来。
来异乡参战是他的选择。原本,他只是黄河边的一个庄稼人,种地,也卖柿子。动荡年代,地薄寡收,且无宁日。那夜匪军抓壮丁,一家挨着一家。他和伙伴躲到树上得以逃脱。后遇追兵,无奈之下,他们跳进了黄河。秋天的河水冰冷、刺骨,憋在水中不知游了多久,也许还剩半口气吧,解放军来了。
休养的日子,战士们嘘寒问暖,像兄弟。他仍心思不宁,庄上的柿子等着收,田地荒着无人耕种,隔河相望,鞭长莫及。留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拿起枪,才有过河的希望。
战斗打响,冬天的交战格外沉重,②
旋转,躲避,掩护,射击。树权上每换个姿势都耗费体力。子弹嗖嗖地从耳根划过。③
他把帽子顶起来,帽子瞬间被打穿,打飞。在这期间,他放出一梭子子弹,隐约有敌人应声倒下。
大大小小的战役他参加过十几回。在山上,在丛林中,他学会了一些技巧,譬如用树枝支起帽子做掩护,给垒起的石块套上衣服,侧面消灭敌人。他立过数次功,直至战争全面胜利。就在他准备过河那年,抗美援朝战役打响,他火速报了名。
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战友陆续被女人们抬下阵地。男人都上战场了,女人是最后的防守。
“嗖嗖……”
“嗖嗖嗖……”
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血腥味。他甚至听到了子弹在空中飞的声音,它们带着风,带着火,带着正义与邪恶。他给出一梭子,再次确定对方有人应声倒下的时候,他的面部凉凉的、热热的、麻麻的。有液体从左右两颊喷涌而出,在空中冷却,凝固。领口,已成鲜红的朝霞,他异常清醒地掏出了绷带。此时,子弹穿过的面部,舌头有半截掉落在口腔中,满口的牙被打落,绷带瞬间变成血带。他已麻木到不知疼痛。拿起枪,艰难地打出几梭子,又有人应声倒下,他也倒下了,倒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身下一片殷红。
醒来时,他躺在病床上,面目全非。疼痛,蚀心刺骨的疼痛。除了面颊的手术,在运送过程中,他的十根脚趾严重冻伤感染,做了切除。两次手术,他不知怎么经历过来的。眼下,结束这非人的疼痛,是他最后的需求。
他看到了备用绷带。夜深人静,把绑在床头的绷带缠到脖子上。没有丝毫犹豫,他顺势滚了下来,动静有些大。护士的到来几乎和他落床的时间同步。绷带被收走。他不甘心,要了条换洗的床单。午休时间,没人打扰,他挪爬着,把头伸进了打结的圈……
又一次醒来,身边多了特护,二十四小时特护。死成了奢侈的事。想到以后进食困难,口齿不清,又如小脚老太般走路,坚硬的汉子仰天长叹。
如果当初过河,也许他正在田里侍弄庄稼,或在柿树下歇息,风吹过来,柿树沙沙的,有青色的小果,拂过面颊。但他不悔,男人就该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死而无憾!眼下……死过,活过,那就好好生活吧!
他本该待在荣校的,享受伤残军人优渥的工资待遇和生活,享受恬淡宁静、花香鸟鸣。④
可是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弥散在空气中青草的味道,还有九月,柿子熟了,满树的金黄,一直摇晃着他的梦。他醒来,收拾东西。他对自己说,有手有脚的,躺在功劳薄上睡不着,过河!
黄昏,黄河的另一边,村里多了一个用脚后跟走路的小脚男人。他安静地穿梭在田埂上,或者拿个锄头歇息在庄头,眺望村庄也眺望黄河。秋天,柿子熟了,满树的金黄,像挂在空中的灯笼。他咿咿呀呀地招呼村民摘柿子。柿子不卖,护树的功劳是大家的。秋忙过后,人们常坐在柿子树下,听他讲河那边发生的故事。
几十年后,他如愿长眠在村头的柿树下。每年秋天,人们都会挑出最大、最黄的柿子,放在他的坟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他们”在冰冷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句短短的“解放军来了”,带给了“他
们”极大的温暖和希望。
B.战士们对“他”“嘘寒问暖”,但“他”仍心思不宁,一心想着回乡种地,说明此时的“他”还认为干农活最重要。
C.“领口,已成鲜红的朝霞”,这句描写说明“他”两颊受伤严重,流血多,同时也饱含着作者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D.在战场上不惧伤痛、浴血杀敌的“他”,在病床上却几次因痛自杀,这个情节的设置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性。
7.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凛冽冬风的描写,交代了恶劣的战争环境,渲染了惨烈的战斗气氛;其中反复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B.句子②用八个字写“他”在树权上战斗的四种动作,句子虽然简短,却有力地表现了“他”的灵活敏捷和战斗经验丰富。
C.句子③是一处战斗掩护的细节描写,起承上启下作用,既呼应上文介绍的掩护动作,又引出下文“他”被击中两颊的情节。
D.句子④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诗意唯美的乡村景象,这是“他”念念不忘的故乡梦,也是英雄们保家卫国的初衷。
8.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过河”,“他”做了三次主动选择。请结合诗句谈谈对“他”选择的认识。(4分)
9.小说叙述战斗部分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3分)B【析】“此时的‘他’还认为干农活最重要”错误。
7.(3分)C【析】句子③写的是掩护战术,对下文“他”被击中两颊的情节没有引出作用。
8.(4分)①第一、二次主动选择,是在从军战斗和过河回家之间选择了扛枪参军,保家卫国;(1分)②第三次主动选择,是在享受伤残军人优渥待遇和回乡劳动奉献之间选择了回乡;(1分)③三次选择,都是以国家集体为重,不计个人祸福得失,是诗句蕴含精神的真实写照。(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既描写了紧张的战斗场景,又交代了主人公参军的前后经历,构思巧妙;②把现实战斗的英勇和回忆中从农民到战士的逐步成长结合,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全面、立体;③现实战斗紧张激烈,回忆或温馨或平静,两者交织穿插,形成缓急交错的叙事节奏,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一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