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三篇短文,完成
13-15题。(共7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丙】
兼足
①天下之道在明②分。掩地表亩③,刺屮殖谷④,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进事长功⑤,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⑥ 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⑦,兼而爱之,兼而制⑧之,岁虽凶败水旱⑨,使百姓无冻馁⑩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节选自《荀子・富国》)
【注】 ①[兼足] 都很富足。②[明] 明确。③[掩地表亩] 开垦田地,画好地界。④[刺屮殖谷] 除草种植农作物。⑤[进事长功] 促进生产,增加收益。 ⑥[率] 同“帅”,行政长官。⑦[兼而覆之] 庇护所有的民众。 ⑧[制] 管理。⑨[凶败水旱] 旱涝年岁,饥荒欠收。⑩[冻馁] 受冻挨饿。
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大道之行 得道多助 津津乐道
B.外户而不闭 夜色入户 足不出户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舍身取义
D.复行数十步 不复出焉 山重水复
14.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句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理解:人们厌恶那种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人,但也觉得没有必要事事争先。
B.句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理解: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C.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理解:桃源中人一一向渔人介绍他们的见闻,渔人对桃源人的经历觉得十分惋惜。
D.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理解:渔人一一向桃源中人叙述自己进入桃源的经过,桃源中人都非常惊叹。
15.依据三篇短文的内容,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 分)
陶渊明借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① ;孔子认为,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
② ”;荀子则认为,要做到富国就要
③ 。他们用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答案:
(三)(共7分)
13.答案:B(2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①没有战争,没有苛政 ②天下为公 ③人们尽职责本分
(共3分。每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