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松风阁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①;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
②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③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④,又何必濯颖水⑤而以为高,登首阳⑥而以为清也哉?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①石濑:沙石上的急流。②上人:和尚。③汩:乱。④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⑤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⑥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9.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方 舟 上 人 为 阁 其 下 而 名 之 曰 松 风 之 阁
10.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异二者之为(       )   
(2)是进亦忧(       )
(3)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
(4)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 (       )
1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
1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乙】文中画线句。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13.【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乐”,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范仲淹和刘基的“乐”有何不同。
 
 
答案:
9.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10.     或许,也许     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     距离     洗,洗涤    11.(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的眼睛舒畅,听着松涛可以使我的耳朵舒服。12.运用比喻,把风吹松树的声音比作暗泉、奏乐、扬波涛、振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小到大的风吹过松树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高雅、震撼,富有节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和陶醉之情。    13.甲文中的“乐”指范仲淹在天下的百姓快乐之后才快乐,表现他心忧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指作者为有滕子京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到快乐。

乙文中的“乐”指刘基听到风吹松树的声音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内心宁静、舒适、愉悦。也表现了作者追求高风亮节,向往宁静生活的志趣。

【解析】9.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句意“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可知,“方舟上人“为本句主语,其后要断开;“而”连接两个动词“为”和“名”,在其前面要断开;因此全句断句为: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或许,也许。

(2)句意为: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进:在朝廷做官。

(3)句意为: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去:距离。

(4)句意为:何必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濯:洗,洗涤。

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以:因为。此句运用互文修辞,翻译时要注意。

(2)于:对。适:使……舒适。

1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则如奏雅乐”“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三个句子都采用了“如”这个表示比喻的标志词,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微风吹过、稍大点的风吹、大风到来的松树发出的声音比作暗泉,奏雅乐,扬波涛、振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音的清脆、悦耳、高雅、震撼及其变化;“微风拂之”“稍大”“其大风至”三句并列,写风声越来越大,是运用了排比,依次有序地写出了由小到大的风吹过松树发出的声音,表现了声音的节奏感;结合下文中的“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和“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可以看出,它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物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1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

结合甲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建立在人民的忧乐之上的,他“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他“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远大抱负;结合“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他希望有滕子京这样志同道合,与他一起心忧天下,这样他才会感到快乐。

结合乙文中的“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可以看出,刘基处于“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的宁静环境中,看到松树,听到风吹松树的声音,觉得自己“喜乐”,表现了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愉悦,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喜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而有节奏。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炎热,冬天不太寒冷,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使人欢喜快乐,使人愿意终日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显清廉呢?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3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