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①嗾(sō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前两句是诗人对秋色的歌咏。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来一场秋霜;第二天起来放眼望去,秋染树叶色彩斑斓,红中透黄。
B.“山明水净”是远景,“深红出浅黄”是近景,这里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颜色来描绘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C.后两句诗人将春、秋两季景色进行对比:春色以艳丽娱人;秋景以风骨见长品。
D.这首诗语言明朗刚健,内容含蓄深沉,境界开阔疏朗,一反古来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乐观的调子。
11.赏析“岂如春色嗾人狂”一句的妙处。(2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0~11题。(4分)
10.B
【解析】
A项正确地描述了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秋天山明水净、树叶色彩斑斓的景象。
C项正确地解释了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春、秋两季的景色,突出了秋景的风骨。
D项也准确地描述了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内容深度、境界开阔和乐观的调子。
然而,B项中“‘山明水净’是远景,‘深红出浅黄’是近景”的表述不准确,因为这两句诗并没有明确区分远景和近景,而是整体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同时,“这里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两句诗并没有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而是直接通过颜色来描绘秋景。
所以,不正确的选项是B。
11.示例:
首先,诗人通过对比秋色和春色,强调了秋色特有的清雅和宁静。其次,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色拟人化,赋予它“嗾人狂”的能力,使得这句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种拟人手法不仅增加了诗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诗人对春色的否定态度更加鲜明。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秋色的喜爱和对春色的否定,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意境更加深远。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