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山里的春天
孙犁
①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
②“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
③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
④“没了,还有什么鸡蛋?”
⑤我说:
⑥“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
⑦她还是哭丧着脸不搭理。
⑧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长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我两个走到村东,过了河滩,到了一方堆着石沙的地里,村长说:
⑨“就是这块地,男人到咱们队伍上去了,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
①。辛苦你了,回头我叫她给你送水来。”
⑩说完,村长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⑪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⑫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
⑬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
⑭“原来求的是你啊!”
⑮我说:
⑯“原来是你的地啊!”
⑰她把水壶放下,对我说:
⑱“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⑲我说:
⑳“我们当兵的可没得罪你呀。”
㉑她说:
㉒“你没得罪我,我是恨我们那个当兵的。”
㉓我问:
㉔“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㉕她狠狠地说:
㉖“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㉗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㉘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
㉙“你在家里也种地?”
㉚我说:
㉛“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㉜她又问:
㉝“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㉞我说:
㉟“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㊱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
㊲“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㊳我说:
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㊵我说到这里,那女人的脸红了一下,她说:
㊶“呀,你家里的进步!”
㊷我说:
㊸“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㊹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㊺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在家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种地,忙得不行,现在是有好多人给她耕种。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㊻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
㊼“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㊽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㊾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有删改)
【注】①玉茭子:玉米。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帮忙翻沙的家属就是上午和“我”吵嘴的女人,这一巧合的设置出人意料,推动情节的发展。
B. “枣树快要长叶儿”,大杨树“绿油油的”,这段景物描写照应小说题目,写出山中一派生机的景象。
C. “我”翻沙时的一段插叙,既交代了“我”从军的经历,同时也流露出当时没有见家人一面的后悔。
D. 小说语言平实而充满温情,“你在家里也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等对话真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21.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这句话四个动词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为什么这时候女人“
才真正”笑了?)
22. 本文以小女孩穿上军装的情景作为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20. C 21. (1)“翻、铲、挑、堆”四个动词的连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翻沙的整个过程,突出了“我”动作的熟练和工作的辛苦,表现了“我”对抗属的热心帮助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我”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她了解到八路军对抗属非常关心和照顾,会帮助抗属耕种土地、照顾家人,让她感到安心和放心;她“才真正”笑了,表达了她对八路军的感激和信任。
22. ①象征着抗日精神的传承,给未来带来希望。②营造温馨美好的氛围,凸显军民一家亲的融洽。③深化主题,展现八路军与百姓间深厚情谊,强化团结抗日的力量。女孩的举动和母亲的笑,生动体现军民鱼水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中温暖、乐观的一面,也使文章在温情中收尾,余味悠长。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C.“流露出当时没有见家人一面的后悔”是错误的。由第㉗段“笑了”可知,插叙部分主要描述了“我”从军的经历,以及家人对“我”从军的支持,体现了家人对“我”抗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并没有流露出后悔的情感;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翻、铲、挑、堆”这四个动词连用,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我”劳作的连贯动作,展现出“我”干活时的利落与勤劳,表现了“我”对抗属的热心帮助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结合第㊺段“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第㊼段“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可知,这里的动作描写刻画了“我”为抗属翻沙的积极主动和尽心尽力,也表现了军民一家亲的主题。
(2)结合第①段“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第⑱段“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第㊴段“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第㊺段“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等内容可知,之前女人因为家里的困难、丈夫的离开而生气、埋怨,虽然听到“我”的解释态度有所缓和,但心里仍有担忧和顾虑。直到“我”详细讲述了八路军之间相互帮助照顾家属的情况,她了解到八路军对抗属非常关心和照顾,会帮助抗属耕种土地、照顾家人,让她感到安心和放心,她心中的石头才真正落了地,所以这时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与开头第①段“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有始有终;“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收束全文,升华了情感主题。
在内容上,“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展现了小女孩对八路军战士的崇敬和模仿,也反映了小女孩对父亲参军的自豪和骄傲;象征着抗日的精神和力量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传承。这一情景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它传递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即使在战争和困难的环境中,人们依然保持着希望和勇气。这一情景升华了文章的情感;“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与第①段“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第⑦段“她还是哭丧着脸不搭理”等内容相呼应,小女孩的母亲因为生活的艰难和对丈夫的思念而感到愤怒和无助。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通过与主人公的交流,她逐渐理解了抗日的意义和重要性。小女孩的举动以及母亲的笑,既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充满希望的氛围,又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表明了人民对于抗日战士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于共同目标的认同,凸显了八路军和老百姓亲如一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