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8-11题(14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子瞻迁
①于齐安②,庐于江上。江之南武昌诸山,涧谷深密。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③载酒,乘渔舟,乱流④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⑤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往往留宿于山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迁:贬谪,降职。②齐安:即黄州。③杖策:拄杖。④乱流:横渡江河。⑤幅巾:不着冠,以幅巾束首,多为布衣庶人戴用。
8.
【甲】文作者是      ,【乙】文的“子瞻”是宋朝的      (人名)。(2分)
9. 
解释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实是欲界之仙都(      )         (2)意适忘反(      )
10.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所以子瞻就是在这里感到快乐啊。 B.此处就是子瞻认为有乐趣的地方。
C.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D.这就是子瞻认为这里有乐趣的地方。
11.
【甲】文描绘“山川之美”,文末画线句含蓄表达作者
         
的情感。【乙】文写“子瞻”作为“迁客”,虽“庐于江上”却“有乐于是”,他不仅有欣赏武昌自然风光之“乐”,还有    
   
之“乐”;这些“乐”写出子瞻
        

人生态度。(4分)
 
 
答案: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8-11题(14分)
8.(2分)陶弘景(1分);苏轼(1分)
9.(4分)(1)实在,确实,真正地(2分)  (2)同“返”,返回(2分)
10.(4分)(1)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2分)
关键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其:这
(2)C(2分)
11.(4分)(1)对康乐公的钦慕;为自己能与康乐公比肩而自得、愉悦;为世俗之人不解山水之乐感到惋惜。(写到任意一点,1分)。(2)和同道中人尽兴游玩;无愧于心、不用背负重大责任的轻松自在。(任选一点,得2分)(3)豁达、洒脱、乐观、坦然。(1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8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