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7-10题。(17分)
先子①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②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③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
(节选自苏洵《嘉�v集》卷十四)
【注】①先子:已经去世的父亲。②畋:打猎。③鬻:卖。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B.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C.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D.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8、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联系成语“平易近人”,可推知“性简易,无威仪”中“易”意义为“平和”“温和”。
B.查字典,“怪”有“奇怪”“责怪”等义项,“然后人不以为怪”中“怪”应选择“奇怪”。
C.“敝衣恶食”中依据“敝衣”,可推断“恶”义为粗劣,与“众之所恶”中“恶”意义相同。
D.回顾课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可以推知“以家事属诸子”中“属”的意义为“嘱托”。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父作诗内容涉及甚广,既有朝廷大事也有民间小事,从诗中还可读出许多道理。
B.先父生活简朴,不在意吃穿等外物,无论到哪里也不乘坐马车,怕引起老人误会。
C.先父乐善好施,常周济穷人,灾荒年卖田帮助饥民,丰收后乡民偿还,他却不肯接受。
D.先父不求世俗功名,不求闻名于世,但仍被乡人知晓,大家赞誉他超过“古之隐君子”。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
②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
答案:
7A 8C “众之所恶”中“恶”指讨厌,不喜欢。9B “无论到哪里也不乘坐马车,怕引起老人误会”错误。根据文意得知,他住在乡下,出入不乘坐马车的原因是有比他年龄大的人在步行,自己乘坐马车显得不尊重老人。10、①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交往,无论贵贱贫富都能与他快乐相处。
②等到同族人中有要事需要谋划(商议),他就常常尽心竭力,反反复复帮忙却不感到厌烦。
参考译文:
先父名序,字仲先,生在开宝六年,逝世于庆历七年。娶妻史夫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是苏澹,二儿子是苏涣,三儿子是苏洵。先父年少时是个孤儿,喜欢做好事但不爱读书。晚年才开始作诗,能清楚事物的规律,反应敏捷完成迅速,总共几十年就写了几千篇。上从朝廷郡县的事情写起,下到乡间老百姓打猎捕鱼等生活的情趣,都可以在诗中见到。观看他的诗虽然不是很精巧,但可以凭借字里行间知晓透彻豁达的道理,心胸开阔是个才识卓越的人。他的性格平易近人,从不令人感到害怕,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交往,无论贵贱贫富都能与他快乐相处。他看见士大夫毕恭毕敬,人们认为他在巴结奉承,待看见他对田间老农和乡野百姓也是这样,这以后人们就不再感到奇怪。居住在乡下,出入不乘坐马车,他说:“有比我年长而走路的人,我若乘坐马车,不好意思见到他们。”衣服破旧饮食粗劣,他却不认为可耻,他喜欢身处人群中而不遭到众人讨厌,大概是没有学过《老子》而与老子思想相通吧。在家不管理家里的事情,把家里的事情嘱托他的几个儿子。等到同族人中有要事需要谋划 (商议),他就常常尽心竭力,反反复复帮忙却不感到厌烦。灾荒年月曾卖田来接济饥民。丰收之后,别人将偿还他,他说:“我自己卖田,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最终他不肯接受。他不想在世俗中求取功名,不求闻名于世。然而他长时间做好事,乡上有很多人也了解他,认为古代隐居的君子也比不上他。先父逝后十五年,被追封为蓬莱县太君。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