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1题。(10分)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余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月④不雨⑤,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⑦成。(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纪念。②扶风:与下文的“岐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境内。③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丰收年。占,占卦。有年,指丰收。④弥月:满月。⑤雨:下雨。⑥忭(biàn):高兴。⑦适:正好,恰好。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太守谓谁
(2)越三月乙卯乃雨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官吏相与庆于庭。
10、【甲】文第①段在交代醉翁亭地理位置时运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1、【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8、(1)谓:为,是 (2)越:到
9、(1)树林里枝叶茂密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欢唱啊。(能解释出阴翳和鸣声上下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可,2分)
(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能解释出相与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可,2分)
10、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1分),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1分)。(意对即可,2分)
11、与民同乐参考译文【乙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舍,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丰收年。后来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