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12
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倘徊欢�,
�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
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日光下澈 澈:穿透
B. �m尔远逝 �m尔:忽然
C. 沙鸥翔集 集:聚集
D. 居庙堂之高 庙堂:朝廷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记
之而去 何陋
之有
B.
以其境过清 不
以物喜
C. 不可知
其源
其真无马邪
D. 隶
而从者 学
而不思则罔
13.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B.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译文:我经常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浮动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4. 下列对文本赏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体一致。“记”是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记”可以用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来抒情议论。
B. 用词精妙。【甲】“翕忽”刻画出了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的特点。【乙】“春和景明”写出了春风和煦,日光明亮。
C. 写景有特色。【甲】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乙】写景多用四字句,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D. 情感各异。【甲】情景交融,景色虽然优美宁静,但作者难以排遣忧愁,一直沉浸在被贬的凄凉心境中。【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
答案:
11.C
12.B
13.C
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