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航天种子谷里,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听着讲解,时不时举手提问;3D打印实验室里,他们观察、记录,不时发出惊叹声……
②这生动的场景近日发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孩子们正参加科普研学活动,感受科学魅力,享受探索乐趣。2023年,东莞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鼓励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沉浸式体验科学的魅力。一年来,东莞积极推动市内学校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约500场次。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①“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②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其显著特点有:第一是实践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是一个群体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③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等以儒家文化体验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④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作为课程来开发,当作一种没有教室、没有校门的社会大课堂来开发,让学生在研学中体验、总结、反思。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一、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二、合理规划,保证系统性。三、强化管理,确保安全性。四、自愿选择,保证多样性。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①学生面对的真实世界是一个不分学科的整体,传统分科教学已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调动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融合性与系统性。融合性包括凸显“研学”与“旅行”的融合、“学之科学性”与“游之趣味性”的融合、“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机械的学科拼盘,一方面强调问题的整合,即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的知识、能力、价值和高阶思维;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的综合,归纳不同问题的共同属性,以统一的主题横向连接不同学科。
(摘编自《大主题引领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17.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莞大力推进研学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感受科学魅力。
B. 东莞和曲阜研学活动有效整合当地资源,开展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研学活动。
C. 研学旅行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D.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应依据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来确立主题。
18.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莞市中小学开展的科普研学活动受到学生欢迎,是因为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相融合。
B. 开发跨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可解决分科教学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
C. “曲阜模式”在“游”中体验文化,开阔眼界,目 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D. 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将“研学”与“旅行”融合,即可避免机械的学科拼盘。
19. 子瞻中学拟开展“山水文化”研学旅行,请你从以下路线中选择一条,仿照示例,结合材料内容设计你的研学方案。
①文化之旅:子瞻中学→李密故里→彭祖山→三苏祠→子瞻中学
②山水之旅:子瞻中学→烟雨柳江→瓦屋山→黑龙滩→子瞻中学
示例:
【答案】17. C 18. A
19. 示例:
我的研学方案
我选择文化研学旅行路线。
①研学目的:以文化为主题,连接语文、美术、历史等学科,提升素养。
②研学内容:举办说说名人故事 故事会;收集并诵读三苏和李密的文学作品,来了解当地名人的文学成就;在彭祖山写生,领会当地独特风景。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C.结合材料二第②段“青少年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其显著特点有:第一是实践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是一个群体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可知:研学旅行显著特点是,实践体验性和群体性;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由此可见,文章并没有提及到研学旅行主要教育功能就是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本项说法不当;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
B.结合材料三第①段“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调动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知:开发跨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为了提升学生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项的“解决分科教学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说法不当;
C.结合材料二第③段“游三孔,知天下”“我们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等以儒家文化体验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可知:“曲阜模式”在“游”中体验文化,开阔眼界,但并没有体现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项分析不当;
D.结合材料三第①段“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第②段“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融合性与系统性”“融合性包括凸显‘研学’与‘旅行’的融合”“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机械的学科拼盘”,可知: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学”与“旅行”融合属于研学旅行融合性,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机械的学科拼盘;但并没有提及到即可避免机械的学科拼盘,本项分析不当。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和材料拓展。
结合材料三第①段“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知:研学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还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提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结合材料三第②段“‘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一方面强调问题的整合,即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的知识、能力、价值和高阶思维;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的综合,归纳不同问题的共同属性,以统一的主题横向连接不同学科”,可知:研学有利于学生运用的知识、能力、价值和高阶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用统一的主题横向连接不同学科,去归纳不同问题的共同属性。
仿照“示例,我选择竹文化研学旅行路线。 ①研学目的:以竹为主题,连接语文、美术、生物等学科,提升素养。 ②研学内容:举办竹知识趣味抢答赛;收集并诵读苏东坡关于竹的诗词,感受竹的品质;竹林写生”,要先写研学路线,再写研学目的,最后写研学内容。
示例:
(1)我选择文化研学旅行路线。
①研学目的:以文化为主题,连接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提升素养。
②研学内容:举办古文背诵比赛,了解李密和三苏的文学成就;参观李密故居,朗诵《陈情表》,体会李密的崇高人格;参观彭祖山,了解这座山的命名来历 ;参观三苏祠,了解当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增进地区自豪感。
(2)我选择山水研学旅行路线。
①研学目的:以山水为主题,连接语文、美术、地理等学科,提升素养。
②研学内容:举办古文山水诗歌趣味抢答赛,了解古今诗人是如何描写壮丽河山;参观烟雨柳江,瓦屋山,黑龙滩,说说这三个地方的地理特点;在黑龙滩上写生,体会美好的自然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