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材料一】
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比如,1957年,杨钟健在《演化的实证与过程》一书中,从自己20世纪30年代研究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时,没有发现龙的遗存说起,考虑到甲骨文中又确有“龙”字(繁体写作“��”),大口、纹身、蜿曲,都是鳄鱼的形象。但这个“龙”字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又和蛇比较接近。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进入21世纪,朱乃诚根据考古发现研究,认为扬子鳄形象凶猛,具有威慑力,其吼声及仅头部浮露水面、夜间目光如炬的形象,使人们对它产生敬畏感,它的吼声又与天将下大雨的气象有联系,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扬子鳄有通天的神威,所以古人把龙视为能够兴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灵。后来,舞龙求雨的活动逐渐由官方的正式礼仪变成了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求雨的目的早已淡化了,现在的舞龙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传统民间艺术。
(摘自2024年1月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改)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
 
【材料二】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金中都铜坐龙见证了女真从上京迁都中都,开启北京千年之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反映了来到中原的女真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融入。这座铜坐龙出土于北京市金中都宫殿区遗址,质地为铜,通高24.5厘米,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头顶独角,鬃毛向后一直延伸到脊部。目圆睁,吻部较宽,颈部细长,向后弯曲。龙身肩部前弓,双前腿直立,双后腿曲踞后向前平伸。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呈火焰状。整体形象已与我们现今印象中的龙形象相差无几。金中都铜坐龙的造型表明,龙的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
(摘自2024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既是对春节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族群最大节日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春节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的肯定,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春节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2024年,我国将启动申报春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今年春节所在的夏历甲辰年又是龙年,因而,今年的春节也必将更加热闹,尤其是舞龙、耍龙灯等龙文化活动会更多更盛大。中国龙正昂首阔步走向全球大舞台。
(摘自2024年2月15日《浙江日报》,有删改)
14. 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龙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15. 扬扬对“龙”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感到困惑,请你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为他解释。
16. 针对部分老人迷信龙王的现象,社区举办“龙年说龙”活动,请你担任“龙文化”宣讲人。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的宣讲思路。
 
 
 
 
 
【答案】
14. (1)龙的起源认为龙和鳄鱼、蛇有关;(2)先是由古人创造想象出来的;20世纪30年代,考古发现龙的形象和鳄鱼、蛇有关;进入21世纪最后认定扬子鳄的形象更为符合。   
15. 甲骨文呈现的“龙”字的形象更符合蛇的样子,金文的“龙”的形象更符合躬着身体坐着的形象。   
16. 示例:先介绍龙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然后以首都博物馆的金中都铜坐龙为例介绍龙形象的具体演变,体现龙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同时科普“龙王”不存在的迷信思想,但是肯定了传统活动作为宣扬文化的手段。最后解说以龙为代表的春节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宣传“龙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
起源:根据材料一中“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可知,多数学者认为龙是古人根据鳄鱼和蛇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由此可知空的起源被认为和龙、鳄鱼、蛇有关。
演变:根据材料一中“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可知,龙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根据材料一中“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比如,……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考古发现龙的形象和鳄鱼、蛇有关;再根据材料一中“进入21世纪,朱乃诚根据考古发现研究,认为扬子鳄形象凶猛,具有威慑力……所以古人把龙视为能够兴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灵”可知,进入21世纪后,研究认为扬子鳄的形象更符合龙的形象,并赋予了龙更多的文化内涵。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 理解和分析。
根据材料一中“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和“考虑到甲骨文中又确有‘龙’字(繁体写作‘��’),大口、纹身、蜿曲,都是鳄鱼的形象。但这个‘龙’字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又和蛇比较接近。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可知,甲骨文中“龙”字(繁体写作“��”)的大口、纹身、蜿曲等特征都与鳄鱼的形象相吻合。然而,他也注意到“龙”字并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一点又与蛇的形象比较接近。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可能更多地体现了蛇的特点,比如它的蜿曲和没有四肢的特征。
根据材料二中“这座铜坐龙出土于北京市金中都宫殿区遗址,……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呈火焰状”可知,材料二描述了金中都铜坐龙的形象,这座铜坐龙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呈火焰状。这种形象与我们现今印象中的龙形象相差无几,特别是其躬着身体坐着的姿态。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金文中的“龙”字形象可能更多地体现了这种躬着身体坐着的龙的形象。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放性回答、拓展应用。在回答关于“龙文化”宣讲的问题时,首先,需要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和背景材料。其次,应从龙的形象起源、历史演变、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确保内容全面且条理清晰。
由材料一中“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可知,龙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古人创造出的文化符号。同时,“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这句话揭示了龙的形象可能来源于鳄鱼和蛇的形象特点。
由材料二中“金中都铜坐龙的造型表明,龙的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可知,龙的形象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也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由材料三中“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既是对春节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族群最大节日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春节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的肯定。”可知,龙文化作为春节文化的一部分,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和国际影响力。
示例:首先,我会向老人们解释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的深远意义,它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古人智慧和想象的结晶。接着,我将通过金中都铜坐龙的例子,阐述龙文化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然后,我会强调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如春节舞龙等活动的盛行,以及龙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最后,我会呼吁老人们理性看待龙文化,摒弃迷信,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6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