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陋室铭》,完成下面小题。
陋窒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可以调素琴”中“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风调雨顺 B.调丝吹竹 C.步调一致 D.调节饮食
12.对“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和西蜀扬子云的屋舍,是非常富丽堂皇的居室。
B.孔子认为,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和西蜀扬子云的屋舍,因君子居住而不显简陋。
C.因为“我”的“陋室”、诸葛庐和子云亭都不简陋,所以“我”、诸葛亮和扬子云这些居者都是君子。
D.“我”的“陋室”、诸葛庐和子云亭之所以不简陋,是因为“我”、诸葛亮和扬子云这些居者都是君子。
13.根据《陋室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
①,小车无�② ,其何以行之哉?
(取材于《论语》)
材料二
挟太山以超
③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④,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⑤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取材于《孟子》)
【注】①�r(ní):车辕与架辕的衡木相衔接的销子。②�(yuè):插在车辕前端与车衡连接处的活销。③超:跳过,跃过。④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⑤王(wàng):这里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统治天下。
类比能使说理形象生动。《陋室铭》中用普通的山和水因仙和龙的存在而扬名显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道理;《论语》中用①
,类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孟子》中用不为长者折枝是“不为”而非“不能”,类比“②
”是“不为”而非“不能”的道理。
答案:
11.B 12.B 13. 大车无�r,小车无�就不能行 王之不王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可以调素琴: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风调雨顺: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调:调和;
调丝吹竹:指弦乐合奏。调:调弄,弹奏;
步调一致:比喻行动和谐一致。调:幅度和速度;
调节饮食:调理饮食。调:调理,调节;
故选B。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孔子云:何陋之有?”意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把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陋室因君子居而不陋,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
故选B。
1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意为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故用大车无�r,小车无�不能行类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意为所以大王您没有做到通过施行仁政来统治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的一类,大王您没有做到通过施行仁政来统治天下,是属于为老年人揉揉胳膊的一类。故用不为长者折枝是“不为”而非“不能”,类比“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材料一: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材料二: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您没有做到通过施行仁政来统治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的一类,大王您没有做到通过施行仁政来统治天下,是属于为老年人揉揉胳膊的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