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创鹜
①之报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
②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鹜:野鸭子。 ②雏:生下不久的;幼小的(多指鸟类)。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②公亦以此自矜( )
③熟视之( )
④且日产蛋甚多(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我酌油知之 可以为师矣
B.盖创鹜之报也 何陋之有
C.妇就之 蒙乃始就学
D.愿为市鞍马 妇不忍市之
12.翻译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13.结合原文说说农妇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0. 卸下、放下 夸、夸耀 仔细 每天 11.A 12.①老翁看到他(陈康肃)射箭十支有八九支箭能射中,只是微微点头。②过了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了,大概是受伤的野鸭报答的结果。 13.从“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妇不忍市之”可以看出农妇善良、有爱心、同情心或保护动物。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卸下、放下
②句意:陈尧咨也凭着这一点自夸;矜:夸、夸耀。
③句意:农妇走近它,仔细地观察它;熟:仔细。
④句意:并且每天产下很多蛋;日:每天。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都是动词,“凭借”的意思;
B.之: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C.就:接近,靠近/从事;
D.市:买/卖;
故选A。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发矢:射箭;但:只是,不过;微:稍微,轻微;颔:稍微点点头。
(2)小裕:稍微富裕起来;盖:副词,用于句首,表示推测或推断;创鹜:受伤的野鸭;报:报答。
13.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
结合原文来看,农妇是一个善良、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她在河边拾柴时发现了受伤的野鸭,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奉之归”,即把野鸭带回家。之后,“治之旬日”,她花了十天的时间治疗野鸭的伤口,直到野鸭的创伤痊愈。当野鸭的伤好后,“妇不忍市之”,即农妇不忍心把野鸭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显示了她的爱心和同情心,不愿意利用野鸭的伤愈来谋取经济利益。因此,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农妇是一个善良、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她不仅关心人类,也关心动物,愿意为保护动物做出自己的贡献。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乙文:
以前,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时,隐隐约约地听到禽鸟鸣叫的声音,像是在哀伤地鸣唱。仔细一看,发现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只翅膀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把它抱回家,治疗了十天,伤口才痊愈。临走的时候,野鸭频频点头,像是在向农妇表示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数十只野鸭来到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下很多蛋。农妇不忍心拿到集市上去卖,就孵化了它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到了第二年,农妇家渐渐富裕起来,这原来是受伤野鸭的报答。
14.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照应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