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_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岂不
诚大丈夫哉______ (2)往之
女家______
(3)御备皆
竭______ (4)
比至气绝______
16.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 辍耕
之垄上(《陈涉世家》)
B.
以顺为正者 徒
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 杲卿、履谦
为贼所执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D.
面责之曰 能
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7. 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18.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
【答案】15. ①. 真正,确实。 ②. 同“汝”,你。 ③. 完,尽。(穷尽) ④. 等到。 16. D
17. (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
18.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2)算。颜杲卿和袁履谦带领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坚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义,并不因为安禄山推荐了自己就跟着反叛;指出安禄山骗取天子的恩宠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却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断气,仍大骂安禄山。颜杲卿坚守道义,“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译为: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
③译为: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竭,完,尽;
④译为:等到(他)断气。比,等到。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到、去;
B.介词,把/连词,因为;
C.介词,表被动/动词,做、雕刻;
D.都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服。
②负,对不起,辜负;何,什么;反,反叛。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强调的是他们凭借权势让诸侯畏惧、能左右局势,这看似很了不起。但孟子回应“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表明孟子不认同这种观点。接着孟子说“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将女子出嫁时要顺从丈夫与公孙衍、张仪顺从君王进行类比,指出他们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和意志,如同“妾妇之道”,没有自己独立的原则和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会因外在的富贵、贫贱、权势而改变,公孙衍、张仪显然不符合这些标准,所以孟子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
(2)在乙文中,“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即使面对敌众我寡、形势危急的情况,颜杲卿和袁履谦依然坚守常山郡,抵抗到底,体现了他们的坚定和勇敢,这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威武不能屈”相契合。
当被捕后,“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_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颜杲卿明确表示自己世代为唐臣,坚守忠义,不会因为安禄山曾推荐自己就跟随其反叛,这种对道义和忠诚的坚守,符合大丈夫的品质。
而且他敢于当面指责安禄山“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展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勇气。最后“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即使面临被肢解的残酷刑罚,颜杲卿依然大骂不止,进一步彰显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综上所述,颜杲卿完全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中兵力少,寡不敌众,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这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贼人捉住,押送到东都。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就攻打各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又被贼人占据。安禄山见到颜杲卿,当面责备他说:“你以前在范阳户曹任上,我上奏让你任判官,接着得到光禄、太常二丞,就让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背叛我呢?”颜杲卿瞪大眼睛回答说:“我家世代都是唐臣,一直坚守忠义,纵然接受你的奏请任用,难道就应该跟从你反叛吗!况且你原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奴罢了,承蒙皇上的恩宠,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天子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反叛呢?”安禄山非常愤怒,下令把他绑在中桥南头从西数第二根柱子上,肢解他,等到断气时,还大骂不停。